“如今董卓禍亂朝綱,廢黜少帝、毒殺太後、殘殺大臣,已經弄得天怒人怨。如今三公征召,號召各地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恢複我大漢朗朗乾坤。我欲起兵響應,你們以為如何?”
“大丈夫生當為國家縱橫疆場,馬革裹屍,豈能老死在床上?如今三公召令天下,討伐董卓,正是我等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我們豈能錯過?我等願跟著太守大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程普首先站了起來,慷慨激昂地說道。他們都曾經跟著孫堅平定過西涼的羌人叛亂,與董卓並肩戰鬥過。他們對董卓不僅非常了解,而且對董卓沒有任何好感。
孫堅點了點頭,身上的血液已經開始沸騰。作為一個軍人,這些年來孫堅一直在戰場上縱橫,他最渴望的就是戰場。特別是對於董卓,他更是耿耿於懷,恨不得手刃董卓以解其恨。
“我早就知道,這個董卓不是個好東西。當初我隨太尉大人張溫征討西牽時,張溫以皇帝的詔書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晉見張溫。張溫責備董卓,而董卓應答時竟然毫不恭順。”
“我當時就上前附在張溫的耳邊悄聲說道:董卓不怕獲罪,反而氣焰囂張,口氣很大,應該按照軍法‘受召不及時到達’一條,申明法令,予以處斬。可是張溫卻回答說:董卓在黃河、隴山之間一向有威望,今天將他殺死,西征將沒有依靠。”
“我說:將軍親自統率皇家大軍,威震天下,何必依賴於董卓!我觀察董卓的言談舉止,對您不尊重,輕視長官,舉止無禮,是第一條罪狀;連章、韓遂叛亂一年多,應及時征討,而董卓卻說不可,動搖軍心,是第二條罪狀;董卓接受委派,無功而回,長官征召時又遲遲不到,而且態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條罪狀。古代的名將受命統軍出征,沒有不靠斷然誅殺以成功的。如果將軍對董卓加意拉攏,不立即誅殺,那麼,損害統帥威嚴和軍中法規的過失,就在您的身上。”
“可是張溫還是不忍心動手,便對我說:你先回去,時間一長,董卓會起疑心的。沒有辦法,我隻好告辭而出。如今看來,董卓從來就是一個不知尊卑的粗魯之人,要是張溫聽了我的,哪裏會有今天之亂?這一次我們一定要殺了董卓,這國除害!”
就到董卓,孫堅滿肚子都是怒火,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就在孫堅慷慨激昂的時候,突然有傳令兵跑了起來,遞給了孫堅一封信件。“報……太守大人,荊州刺史王睿大人派人送來急信。”
孫堅微微皺了皺眉頭,明顯有些不悅。自從他到長沙來當太守,他就對這個刺史大人有些不滿。隻是他是上司,孫堅不得不恭敬些。他順手拆開信件,匆匆看了起來。
原來,荊州刺史王睿也接到了喬瑁的三公檄文,他不僅積極擁護,而且還想調集荊州的所有人馬,準備北上討伐董卓。他這封信就是命令孫堅交出軍隊,由他統一指揮。
孫堅之所以不喜歡王睿,就是因為在平定零陵、桂陽的蠻夷叛亂之戰時,王睿仗著荊州刺史的身份,輕視他們這些太守,收攏各郡兵權,想要統一調度、指揮對於零陵、桂陽的蠻夷作戰。
雖然大多數郡國都願意交出軍隊,讓王睿統一調度指揮,可是長沙太守孫堅、武陵太守曹寅卻不願意,他們自己帶領軍隊參加了戰鬥。畢竟漢世舊例,郡縣兵權民事,皆歸太守掌轄。王睿若欲用事,必先以個人魅力降服諸郡太守,才能集中荊州所有力量。
而這一次,王睿又想調集荊州所有軍隊,這讓孫堅無法接受。然而,他也不能違抗王睿的命令。畢竟,以他一郡之力,顯得勢單力薄不說,就是糧草供應,他也無法承受。
“你們馬上回去準備,我們明天出發。”孫堅將王睿的信件收了起來,並沒有告訴大家信件的內容。他這點小心眼,還不能對將領們明說,不然的話,肯定會讓大家離心的。
……
由於孫堅剛剛參加過平定零陵、桂陽的蠻夷叛亂,太守府招募的三千多士兵還沒有解散,所以就在孫堅接到喬瑁的三公檄文的第二天,孫堅就帶著隊伍出發了,而此時其他各路討伐大軍還在招兵買馬。
不一日,孫堅就帶領著他的人馬來到了襄陽,屯兵在襄陽城下。而此時的襄陽城外,來自其他各郡的兵馬正在陸續到來。就象孫堅預想的一樣,大多數郡國太守都沒有來,都是派了個郡尉帶兵,隻有長沙太守孫堅和武陵太守曹寅親自帶兵前來。
王睿並沒有出麵迎接孫堅,而是派了個校尉安排大軍的駐紮,態度也很冷淡。孫堅立即就意識到,王睿肯定會反感自己和曹寅。他一氣之下很想帶兵離開,可是他卻沒有糧草。
為了保證糧草,也為了緩和與荊州刺史王睿的關係,孫堅決定親自拜訪王睿。就在前不久,荊州刺史王睿、武陵太守曹寅還和他一道平定過零陵、桂陽的蠻夷叛亂,也算是一起戰鬥過的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