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大哥,我們在山裏不是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出山呢?那袁隗和董卓串通一氣,搶走了我的帝位,是個十惡不赦的逆賊,我們為什麼要去依靠他的侄子袁紹呢?”
那個少年正是漢少帝劉辯,差不多有一年了,他一直跟隨著費鴻、梁鳴躲藏在伏牛山中。隨著時間的流失,他已經不再把自己當成皇帝,甚至連弘農王也不願當,甘心做一個普通的百姓。
“少爺,我們總不能在山裏當一輩子獵人吧,如今袁紹起兵討伐董卓,公開打出了擁立少帝、廢黜獻帝的旗號,我們就到袁紹處看看,他如果是真心擁護少爺,我們就依靠他。如果他別有用心,我們就去依靠驃騎將軍。”
與劉辯在一起生活了一年,費鴻、梁鳴對劉辯也有了些感情。對於他的遭遇,更是深深的同情,雖然他們也不想騙他,可是又不得不遵從楊林的命令,再次利用他一回。
劉辯不再說話,他不懂得、也無法理解這些成人們的遊戲。由於他受到了過多的傷害,在這個世界上,他現在唯一相信的人就是費鴻、梁鳴,既然他們兩個人說了要去依靠袁紹,他也隻好跟著走。
雖然過去了一年,可是劉辯依然還是個稚氣的少年,恐懼的陰影始終圍繞著他,不僅嚴重地扭曲了他的心靈,也使得他的膽子越來越小,動不動就痛哭失聲,有時候甚至從夢中哭醒。
中元3190年11月﹙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偷襲河內郡的戰鬥徹底失敗,李儒帶著西涼大軍退回黃河以南,將河東郡、河內郡拱手讓給了楊林。至此,董卓感到自己的退路受到了威協,準備放棄洛陽,退回西涼去了。
董卓在河內郡、河東郡的失敗,也讓齊聚在酸棗的關東聯軍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他們甚至期盼著,隻要楊林揮軍跨過黃河,他們就趁機進兵虎牢關,成就他們討伐董卓、匡複漢室的美名。
由於冀州的秋糧收成不錯,已經回到魏郡的冀州牧韓馥再次來到酸棗,同時還帶來了大量的糧草,為聚集在酸棗的關東聯軍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進一步地堅定了關東諸侯們決心和信心。
與此同時,趕走了泰山黃巾軍的劉岱、鮑信、曹操、王匡等人也在各自的轄地補充了糧草和兵力之後,再次回到了酸棗。眼看著勝利在望,他們也要來分一杯羹。
而身在河內郡的楊林卻不想別人來分享他的勝利果實,他也不想讓關東聯軍毫發未傷的進軍洛陽。他不但沒有趁機流過黃河,反而把黑山軍調到並州去圍剿白波軍,同時出動了少帝劉辯這枚棋子,企圖把戰火引到酸棗。
以楊林對袁紹的了解,他知道袁紹提出的“擁立少帝、廢黜獻帝”隻是一個口號,他並不會真心的擁立少帝劉辯,而楊林命令費鴻、梁鳴把少帝劉辯送上門去,就是要在關東聯軍中引起混亂。
楊林並不擔心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他已經曉喻天下,拒絕承認皇權,不再接受任何皇權的約束。他甚至與關東聯軍也沒有任何關係,不會承認關東聯軍的任何決定。
其實皇帝也是一把雙刃劍,挾持皇帝者,也許可以依托皇權,名正言順地攻打其他諸侯。然而,也有更多的陰謀圍繞著皇帝展開,董卓雖然劫持了皇帝,也得到了不少的好處,可是他最後不也死在朝廷的這種陰謀之下嗎?
曆史上的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雖然獲得了許多的利益,可是陰謀也隨時陪伴著他,什麼衣帶詔、血書詔等等等等,盡管他憑著狠毒、殘忍殺了許多人,最後戰勝了這些陰謀,可是他也落得了千古罵名,連他開創的事業也迅速地被別人同樣地篡奪。
一旦少帝劉辯到了酸棗,不管袁紹願意不願意,關東聯軍不得不擁立劉辯為帝。如此以來,天下就出現了兩個皇帝,而且都是漢靈帝劉宏的兒子,勢必引起天下更大的混亂。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董卓得知袁紹擁立少帝劉辯做了皇帝,他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與關東聯軍拚死一搏。自然而然的,楊林就把戰火引到了關東聯軍的身上。
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兩個皇帝的擁立者必定會為了大義名分打得不可開交。這就是楊林想要的結果,讓他們去互相爭鬥吧,打得越激烈越好,最後由楊林來收拾天下。
從洛陽到酸棗,中間隔著伏牛山脈,最近的路就是通過滎陽,直接到達酸棗。然而滎陽是徐榮的防區,要是讓董卓知道少帝劉辯是從徐榮的防區跑的,勢必給徐榮帶來麻煩。
因此楊林命令費鴻、梁鳴從陽城通過胡軫的防區,然後經過穎川到達酸棗。胡軫是董卓的親信,就是以後讓董卓得知,隻不過是把胡軫大罵幾句,也不會把胡軫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