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工作是“平衡”的藝術
祝靈君專欄·群眾工作
祝靈君,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政黨製度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於政黨政治理論與方法、黨內民主、黨群關係、基層政治與黨的基層組織、幹部人事製度改革等方向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出版個人專(合)著7部。
在基層調研中,經常聽到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改革開放需要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進步?為什麼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必須堅持而不能有絲毫動搖?為什麼一些單位中領導人既要考慮到職工中的“長板”,也要考慮到“短板”,把方方麵麵的利益都照顧到,調動集體的積極性?等等。這些問題無不反映出一個基本事實:群眾工作既是宏觀的“平衡”藝術,也是微觀的“平衡”藝術。
1945年,劉少奇同誌在黨的七大上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他指出:“人民群眾不是劃一的,各種工作是複雜的。我們同誌應從各種工作的崗位上,直接地去為部分的、具體的人民服務(如為一個工廠的工人、一個農村的村民、一個機關的職員、一個部隊的士兵服務,以至隻為幾個人服務等),而彙合於為全中國人民服務的一個共同目標上。”“我們同誌必須同時具有部分觀點與全局觀點,隻照顧部分不照顧全體,是不對的,隻照顧全體不照顧部分,也是不對的。應使部分與全體統一起來。在人民群眾部分的暫時的利益與全體的長遠利益發生衝突時,應使部分的暫時的利益服從全體的長遠的利益。”“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然而,隻有當我們同誌善於思考,善於在一切具體情況下,正確地區別與配合人民群眾的部分利益與根本利益時,才能有徹底的群眾路線。”劉少奇同誌講的這種個體與全體、局部與全部相統一的思想,其實就是講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要有高超的“平衡”藝術。
從大處講,自然界也具有自我平衡能力。20世紀70年代,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和美國生物學家琳·馬古利斯關於地球平衡的“蓋亞假說”,認為地球是一個自我調節的係統,同生命有機體相類似。比如,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必須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才能確保生命的存續。如果氧氣超過了限定的範圍,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火球,地球上的生命就將滅絕。那麼,地球是如何調節大氣中的氧氣的含量呢?兩人都認為,一旦大氣層中氧氣的含量超出可接受的範圍,細菌產生和甲烷排放的數量就會增加。當甲烷進入到大氣層中,就會與氧氣產生反應,將氧氣減少到一個合適的水平。而這隻是維持地球生命繁衍的生物圈所需的無數反饋機製中的一個。
2012年下半年,我有一次近距離觀察美國國家與社會治理的機會。美國社會十分彌散的政黨認同現象(據統計,美國一共有180多個大大小小的政黨)以及在自由主義(美國的左翼)、保守主義(美國的右翼)、中間派(獨立選民)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往往會產生一種奇特的政治效果:平衡以及政治中間化(balance and centralism)。這與美國的建國者們的設想基本保持一致,後代的美國政治家與政治學者經常對政治體製進行微調,客觀上也維護了這種中間化趨勢,使美國民主政治保持穩定。美國社會內部強烈的批判力量會對一個時期政黨政治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並最終使政治體製進行內部調整和修改,最後走向中間化。
宋朝時候,政府組織漕運,把米從荊湖一帶運往揚州,然後卸船交貨。在返程中,許多船工順便捎上一些鹽沿途轉賣,這樣的轉手買賣經常獲利不菲。一位大臣就此事奏請朝廷處罰這些私販行為,宋太宗卻反對這樣做,他認為:這些船工隻要不影響航運的正常秩序,私下裏帶點貨物販賣,並不值得深究。宋太宗明白一般老百姓的需求層次、需求水平,隻要不影響大的原則,不必去遏製老百姓發點小財的行為;相反,船工有一些積蓄後,船在航行中一旦出現問題,船工可以自己掏腰包進行維修,反而保證了漕運的通暢順利。這是在嚴格的法紀和人性化執法之間采取的一種平衡。
對於群眾工作,當然也需要“平衡”。比如黨員幹部在群眾麵前要處理好“當學生”和“當教師”的平衡、謙虛地向群眾學習與不犯尾巴主義錯誤的平衡、教育和引導群眾與不犯命令主義錯誤的平衡、善於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和榮譽之間的平衡、在具體工作中“抓兩頭”和“帶中間”的平衡、群眾工作中“點”和“麵”的平衡、管理與服務之間的平衡、處理好人民群眾的長遠根本利益和眼前現實利益的平衡、處理好黨員幹部個人利益與群眾利益的平衡、在處理具體矛盾中“一碗水端平”的平衡等。總之,做群眾工作,“平衡”的要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責任編輯/楊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