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川煌:香港中小企的“大管家”(1 / 2)

張川煌:香港中小企的“大管家”

精彩人生

作者:楊舒霞

作為香港製造業的一份子,張川煌先生展現出來的是一代製造人的務實、開放、創新與開拓,他所創辦的美輪集團有限公司、美輪實業有限公司,具有很強的研發和製造能力,不愧為業界佼佼者;當然,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會長,這份被尊為“香港中小企的大管家”的公職,佔用了他當前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與眾多業界精英設身置地的為中小企的成長思考、鬥爭、謀求福利,旨在有朝一日,讓香港中小企釋放出最具張力的生命力!

當前香港中小企

的困與窘

“香港的中小企業佔全港企業98%以上,約有32萬家,從業人員超過一百三十萬人之多,養活了四百多萬的人口,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中小型企業或中小企業,簡稱中小企,經營規模不大,僱用人數不多,營業額不高,但泛及各行各業,正逐步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力軍,其生存狀況的好壞與社會的穩定性息息相關。近年來,在中小企迎來新紀元,享受機遇的同時,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

張川煌先生簡明扼要地介紹道,“當前,中小企遇到了很大的難題,以在內地經營的香港中小企為例,以往在內地設廠的香港中小企是最多的,但從2005年至今,中小企從蓬勃發展轉至舉步維艱,為什麽?2005年下半年至2007年,各種原材料暴漲,令得中小企成本激增,緊接著遭遇2008年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大幅度下滑,人民幣持續升值,還未來得及喘口氣,內地經濟迎來轉型,環保法、新勞動法接踵而來,對中小企而言可謂是致命一擊……因承受不起層層重壓,許多由香港中小企在內地設立的工廠,倒下一大片。”

至今,不少香港中小企從內地撤資,試圖往更內陸的地方謀求發展,張川煌先生亦是如此,他也曾北上內陸等地設廠,但發現即使內陸地區,仍有一大堆難題,比如說以最低工資標準根本請不到工人、勞動力缺乏、還有物流、文化等問題;倘若是前往越南、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設廠,除去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缺乏配套外,還得考慮其國家的安定因素……可以說,繼續留在內地發展艱難,外遷亦是無望,兩頭受難。

張川煌先生還指出:除了在內地的香港中小企身陷囫圇之外,香港本地的中小企亦麵臨重大挑戰:當前勞工需求旺盛,十分缺乏。

當前,香港人口將急速老化,勞動人口在2018年後將逐年下降,香港的建造業、零售業、餐飲、漁業及護理服務業將麵臨短暫及結構性勞工短缺,必然將遏製香港未來的發展。“2013年,香港開始實施最低時薪為30元港幣,但以最低時薪根本聘請不到年輕力壯的勞動力,比如在餐飲業的洗碗工崗位,隻能聘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女性,但因她們的身體原因,很難適應廚房濕滑,工作繁重的需要。同時,若在建築行業,先不提薪水的高低,年輕人根本都不太願意去做那些又髒又累的活,因而,引進外勞成為這兩大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不過,當香港特區政府提及會研究輸入外勞的方法增加勞動人口時,消息一出,一些公眾嘩然,認為這無疑是與本地市民爭飯碗,彷佛輸入外勞變成了不可提的禁忌,大大滯緩了行業多元化的發展。

眾誌成城的突與破

或許,有人說這是中小企業最艱難、最苦、最難熬的一段日子,各種不利因素,壓力重重,讓中小企看不到盡頭,堅持還是放棄?這也正是目前一直縈繞在張川煌先生腦海中的難題,該如何破解呢?

問題,向來是被解決的。

“精英薈萃中小企,眾誌成城香港夢”——麵對種種挑戰,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和決定,同時,這也是張川煌先生在連續第三屆擔任該會會長的願景,未來,任重道遠。

“中小企在經營上多半是業主直接管理,有些甚至可以小至僅是夫妻店的小公司,資金有限,管理有限,如何轉型呢?往哪方麵轉型呢?”在此基礎上,張川煌先生將視野放眼珠三角,遠及全國。他高興地提及,目前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已接納了來自珠三角的數十多位新會員,除了廣東省外,還有來自廣西、貴州、四川、重慶、江西、福建等省市的新會員,“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跨區域結盟,打造一個與內地相連接、溝通有無、互相合作和投資的戰略平台,不單幫助我們香港中小企更好走出去,同時也協助國內的會員走出去、甚而引進來。”

擁有多年在珠三角打拚經驗的張川煌先生,堅信“走出去,引進來”是一條十分可取的路子,因為他相信內地在未來的三十年,仍舊將是蓬勃發展的。“就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國依靠改革開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不曾在這麽短時間達到的輝煌,因此我相信未來的三十年同樣會是我國高速發展的三十年。而且,對於香港中小企而言,最好的投資選擇仍舊在珠三角一帶,一方麵這裏一衣帶水,血脈相通,另一方麵,各種配套齊全,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