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誤判中國或引發熱戰(1 / 1)

美誤判中國或引發熱戰

德國《新德意誌報》報道稱,太平洋正上演龍鷹之爭,崛起的中國在擴大其勢力範圍,美國知道無法阻止中國崛起,但仍試圖加強對太平洋的監管。

中國終結美西太絕對控製權?

“毫無疑問,對今天在座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所享有的曆史性主導優勢正在削減。”洛克利爾在弗吉尼亞州一次水麵海軍協會年會上說。這一言論被美國軍事媒體解讀為“承認美軍不受挑戰控製太平洋海空的時代走向終結”。

“太平洋司令:美國對太平洋不受挑戰的控製在終結”,美國《軍事時報》記者安德魯·蒂爾曼以此為題的報道被《防務新聞》、《海軍時報》等多家美國軍事媒體轉載。

路透社稱,洛克利爾在發言中還提及去年12月5日中美險些在南海撞船的事件。當時美國“考本斯”號抵近偵察中國航母遼寧艦的活動,被中方軍艦逼退。洛克利爾對此說,我相信此事與中國一些稍小型艦艇的指揮官缺乏在全球執行任務的經驗有關。他還說,雙方語言交流也存在問題,中方隻能用有限的英語表達,“有時候你真不知道應該怎麼翻譯”。

洛克利爾同時提到美國過去幾十年把焦點置於中東,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在太平洋構建海上進攻能力的努力。

在中國軍事學者看來,洛克利爾對中國海軍發展的表態有些誇大,不排除有借此為海軍謀求更多預算的目的。中國海軍少將楊毅稱,目前來講,中國海軍是發展了,但力量與美軍相比差得不是一個級別,洛克利爾的話更多出於一種美國安全哲學,即對潛在挑戰保持敏感,通過誇大潛在對手的能量為自己謀求資源。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洛克利爾的言論可以看做美國職業軍人對中國實力崛起的承認。他說,與宅在國會山辦公室裏動不動對中國說狠話的議員們相比,洛克利爾這批職業軍人長期處在中美力量交錯的一線,對中國力量的看法一向更客觀。

美媒要求給中國畫清紅線

“給中國畫一條紅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5日以此為題說,中美之所以在東海和南海蘊藏衝突風險,是因為兩國對聯合國海洋法的解讀不同,中方和其他16個國家認為,一國在專屬經濟區內享有擴展的主權權利,有權驅趕進入本國專屬經濟區的美國監測船,而美國認為專屬經濟區是國際水域,美國有航行自由,於是才會出現“考本斯”號險些與中方撞船的局麵。文章說,美國也曾試圖與中國在西太平洋達成海事行動協議,但中方提出的3個條件(停止對台軍售、結束在中國近海的偵察行動、刪除美國國防授權法中限製美中軍事合作的條款)美國都無法接受。如果美中無法達成協議,未來發生海上摩擦並升級為衝突的可能性非常真切。因此美國必須給中國畫出清晰的紅線,告訴中國在海洋競技場上哪些行為是美國不能接受的,然後認真捍衛此紅線,保證美國繼續監視中國和自由航行的權利。

美國評論家伯恩斯在《波士頓環球報》撰文說,美國有義務在東亞阻止戰爭,那些支持給美國國務院和五角大樓削減預算的兩黨議員應當記住,我們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外交和軍事力量的國家,在亞洲、中東和世界其他地方,我們仍是如此的“不可或缺”。

麵對軍事威懾中國隻能選擇反擊

據香港媒體報道,在美國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後,中國軍隊也強化了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在中美軍事交流尚處於薄弱階段的背景下,中美之間的軍事威懾,不僅給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蒙上陰影,也給亞太地區緊張的安全局勢帶來消極影響。

眾所周知,美國在2012年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之後,采取一係列措施強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這不僅表現在美國自身軍事力量在該地區的強化,美國還通過提高日本、菲律賓、越南等與中國存在海洋領土爭端國家的軍事力量,來增強對中國的威懾力度。美國還糾結相關國家在南海、東海進行規模不斷擴大、具備實戰性質的聯合軍事演習。美國的這些做法,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國土安全。

報道稱,在美國的軍事威懾下,中國別無他法,隻能選擇反擊。或許美國認為,領土爭端的激化,以及外部安全局勢的惡化,就會打亂中國的發展步伐,從而成功地遏製中國的發展。但美國的這種做法也有可能帶來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中國會越挫越勇,越發偏離美國設想的發展軌道。

中國新領導層上台之後,主動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構想,已經顯示出中國的外交政策製定者嚐試引導中美關係的走向。中國對自身政治製度的堅持,以及信心的加強,也反映出中國有信心走一條與美國不同的發展道路。美國不應將中國的這種發展模式,視為對美國體製的挑戰。如果美國認為這是一種挑戰,那它就很有可能變成挑戰,而不是機會。(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