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進”印度洋麵臨障礙
背景
據香港亞洲時報在線報道稱,正當全世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東海和南海——它們是中國采取在公海主動出擊戰略的兩個焦點——的同時,印度洋已經成為另一處關鍵水域。
事實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如此集中地彙集了美國、印度、中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的根本關切,這種彙集使印度洋對於西太平洋的均勢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戰略意義。
尤其在於,印度洋成為中國變身世界強國宏偉工程的一個重要構件,並且已經在中國建設海洋強國和大陸強國的過程中扮演了獨特角色。美國哈德孫研究所一直在研究中國對中亞地區日益上升的介入,這種介入是其新的“西進”行動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中國仍將不可避免地依賴於海上的進口。
要理解中國作為一個航海大國、海軍大國的未來的意義,我們需要拓寬這樣的視角。首先,需要重視東印度洋作為進入中國“後門”的戰略意義。
中國的“西進”行動包含三條路徑。第一條路徑從中國新疆向正西推進,直至盛產能源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裏海。第二條路徑沿西南偏西方向前行,經巴基斯坦及阿富汗到達與伊朗接壤的波斯灣門戶水域。
第三條路徑始於雲南省,利用鐵路和公路進入東南亞腹地、孟加拉國,之後前往印度東北部並到達伊朗,與西藏相鄰的雲南將最重要的戰略支點。
雲南以及中國其他落後於發達沿海地區的內陸省份希望自己能直接進入崛起中的印度洋太平洋經濟走廊。隨著這個位於西南方向的地區的召喚,中國的部分內陸地區將越來越多地看到自己的經濟前途。
於是印度洋成為一個可以利用微小的優勢撬動巨大利益的區域。
就美國而言,比起太平洋地區,與印度、澳大利亞的合作相對不那麼複雜。事實上,對於這兩個國家來說,印度洋長期以來一直是實際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關切。
中國海軍軍力的增長現在成為這些實際關切中的另一項因素,但是如果中國的海軍軍力真的要想證明其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它將必須以某種方式找到從南中國海到達馬六甲以西,並一路前行抵達中東核心區域的途徑。(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