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妻當心“14年之癢”
情感
哪個年齡段的人最易“勞燕分飛”?不是30歲以下的小年輕,而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日前出爐的《江蘇統計年鑒2013》顯示,在33952位20歲以上的被調查人口中,40-49歲的離婚者合計1362人,占比36%。專家分析,人到中年後,養兒育女最困難的階段已過去,個人情感需求上升。雙方開始重新審視夫妻關係。“年紀不算老、不想湊合著過下去”的心理,造成了“14年之癢”的形成。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7年之癢”已經過時,“14年之癢”才是夫婦或情侶麵臨的婚姻殺手。2013年全球最引人注目的離婚案——鄧文迪和默多克分手,他們的婚姻剛好是整整14年。同樣婚姻止步於14年的名人還包括查爾斯王子、鞏俐、邁克爾·道格拉斯等等。
“N年之癢”是個舶來詞,其中最知名的是“7年之癢”。“7年之癢”的意思是說,許多事情發展到第七個年頭都會不以人的意誌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婚姻。從充滿浪漫的戀愛到實實在在的婚姻,在日漸平淡的朝夕相處中,情感的疲憊或厭倦會使婚姻進入“瓶頸”,如果無法選擇有效的方法通過這一“瓶頸”,婚姻就將麵臨終結。
在“7年之癢”之後,社會上又有過“5年之癢”、“3年之癢”甚至“1年之癢”的說法,如今的“14年之癢”也曾經有人提出過。對於這種種說法,婚姻家庭谘詢專家金苑表示,像這樣以年限設定婚姻危機的說法並不恰當。金苑分析,一般來說,家庭生命周期分5個階段,分別是新婚、生孩子、中年、空巢期和老年夫妻階段。在這些不同的人生階段中,都會出現不同的婚姻問題。比如,生孩子階段,年輕的夫妻晉升為父母,多重角色的重疊會讓他們壓力倍增,也就會出現所謂的“3年之癢”。再比如,人到中年後,養兒育女最困難的階段過去了,夫妻對家庭合作的需求下降,相反,對個人情感的需求卻在上升,雙方開始重新審視夫妻關係,“不想再湊合著過下去”,於是就有了“14年之癢”的征兆。(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