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理從舌尖上開始
論壇
作為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輕車簡從,不打招呼,微服光顧包子鋪,排隊點買與民共餐的新聞,在跨年之際最先引來媒體狂歡。
習近平要上頭條,肯定不需要任何人幫忙。不過,這次諸多媒體,都心甘情願地把主要的位置和時段留出來,則不是因為他高高在上的威權,反是因為他低得接地氣的本領。
最高領導人在新聞聯播的鏡頭外“私自”親民,在中國還不常見。也難怪一些媒體激動得沒詞了,用了太多“親自”的字眼來翻炒細節,讓人覺得弱智難忍。
作為一國元首,習近平的一舉一動,不可能不被安排。但這種西方領導人駕輕就熟的“插科打諢”,主席做起來真切自然,沒有一貫的作風打底,一下子是裝不出來的。
在任何一種體製下,國家治理的風格都會階段性地帶有濃厚的領導人個人色彩。作為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展現了與其前任們完全不同的執政特征,是時代演進的必然規律。一年來,看似低調實則雷厲的習式領導風格,已經如他所期待地那樣,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官場的生態。他的每一次出場,也都在重塑中共官員的形象。
發表2014的新年賀詞,是習近平作為國家主席的又一個“第一次”。這一次,他將說話的地點直接就選擇在了自己的辦公室,但真實現場的細節都在傳播豐富的信息。在這樣的背景襯托下,本來一個一年一度的例行祝福,卻讓聽者覺得字字句句都發乎於心。賀詞沒了“主義”和“旗幟”,簡單直接,真誠感人。
其實,從習近平上任那一刻在全世界麵前不打官腔的就職演說,到年終歲尾造訪北京小弄裏吃包子的示範,中共的這位新領袖,幾乎在不厭其煩地教自己的下屬說人話,食人間煙火。
習近平元年,可以說是“禁令之年”。這一年,中央密集出台了十幾部約束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都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嚴禁吃請。管住“官”字兩個口,成了習式治黨的一大特色。
“餐桌上的浪費”、“舌尖上的腐敗”……超標準的公務接待,看似小事卻令百姓深惡痛絕。黨中央反腐敗,看得準,抓得實;嚴厲打擊,狠刹“舌尖上的腐敗”。最新數據顯示,中央國家機關公務接待費同比減少約33%,接待數量同比下降50%;各駐京辦事處接待數量同比平均降幅達70%。
而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糧食安全,“中國碗必須裝中國糧”。中國的現代治理,正在從可感可覺的舌尖開始。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