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泉支招造人工浮島對付中國(1 / 1)

小泉支招造人工浮島對付中國

瞭望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日前召開的記者會上提出,應該將海上超大型人工浮島作為移動軍事基地。報道稱,日本目前已進行了超大型人工浮島的研究和試驗,這一技術有可能改變日本的軍事戰略。

《產經新聞》報道稱,小泉表示:“從減輕衝繩基地的負擔和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未來應對設置超大型人工浮島進行認真研究。因為日本本土已沒有陸地可作為美軍戰機進行起降訓練的新場所。”超大型人工浮島是指由多個結構像船體的大鐵箱拚接並浮於海上的技術,其表麵有如平地,通常用於造船。

文章稱,2000年在橫須賀市海域建造的千米級人工浮島,被實際用來進行飛機起降試驗。而靜岡市作為海釣公園使用的人工浮島則賣給東京電力公司用來處理福島核事故中受到核輻射的汙染水。

超大型人工浮島可以通過拖船或者自身配備的推進裝置在海上移動。美軍是在實戰中應用這一技術的先驅。全球部署的美軍,有時也會遭遇各種行動限製,衝繩民眾發起的返還基地運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內部開始探討“海上基地”構想。基於這一構想,美軍可以10天內在距進攻目標附近沿岸40公裏~160公裏的海域建起一個大規模作戰基地,這樣,美軍就可以不經外國政府允許在海上自由行動。

但是,人工浮島也存在移動速度慢、建造和維修費高昂以及容易受到攻擊等缺點。報道稱,目前以三菱重工等造船和重型機械企業為主的日本企業,正在推進用於巴西沿海岸的海底鑽井平台和陸地中轉站的超大型人工浮島建造計劃,據稱,技術上的問題正在逐步解決。

《產經新聞》評論稱,日本曾經通過創建航母機動部隊改變了世界海軍戰略格局。一旦將集日本造船和煉鋼技術於一身的人工浮島作為移動式海上軍事基地,或許離再次徹底改變世界海軍戰略格局的日子不太遠了。

中國軍事專家劉江平稱,海上人工浮島是指不利用自然地理條件,而是利用海洋工程技術建造的海上平台。這種技術和航母的區別很大,航母是一種高速的海上機動平台,而人工浮島一般是固定的,即便能夠移動,速度也很慢,可以通過自帶動力或外部拖船的幫助,實現幾節或者十幾節的移動。由於它的麵積很大,所以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巨大的浮島航空基地,在上麵建造像陸地機場那麼長的跑道,陸基飛機不需改裝就可以進行起降。它還可以發展成一個海上物流中心與海空物資的集散中心,甚至可以作為後勤保障基地和戰時指揮中心使用。之前曾有報道稱,日本有可能會為駐日美軍在普天間填海建造新基地,有了這種技術完全可以不用填海,直接用一個固定式的人工浮島基地就可以實現駐日美軍的F-22“猛禽”等戰鬥機起降。劉江平稱,目前這種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無論是與水麵接觸部分的流體動力學還是浮島上的各種硬件設施的建設都不是難點,但關鍵問題在於功能與造價之間如何取得一種平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國際法等相關法律對這一技術海外應用中的法律地位如何定義。

劉江平強調,對於日本的這種海上基地新動向,中國不僅要警惕,更應該加緊這方麵的研究。對於沒有海外基地的中國而言,這種技術在未來的某些關鍵水域將會帶來很大的幫助。摘自《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