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進入巨著的調味品
食尚
作者:宋健華
甜味是鹹味之外能在烹飪中獨立存在的主要滋味,在調味中的作用也僅次於鹹味,所以甜味調味品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食糖,又稱“蔗糖”,是以甜菜、甘蔗為原料,經提汁或回溶、清淨處理和煮煉結晶製成的。食糖的口味清甜,食後能產生良好的美味感,並令人心情舒暢,是甜度很高、使用最廣的甜味調味品。
季羨林大師寫《糖史》
人人要用調味品,但是調味品的地位很低。不過,食糖非常“幸運”,是唯一有人給它“曆史”的調味品,而且還是國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說過:“我的學術研究衝刺起點是在80歲以後。”也就是說,從1992~2002年的10年,是他一生最後的衝刺階段。在這10年裏,季羨林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學術著作:《糖史》、《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中國佛教史·龜茲與焉耆的佛教》。這三部巨著的完成,了卻了季羨林平生的心願,也可以說給他60年來的學術研究工作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其中的《糖史》,可以說是季羨林先生迄今為止用力最勤、篇幅最大的一部學術著作。全書約83萬餘字,共分三編:第一編為國內編;第二編為國際編;第三編為結束語。
揚州曾是我國古代蔗糖中心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種植甘蔗,但那時隻是將甘蔗榨成蔗汁飲用或調味,或將甘蔗汁熬成“蔗漿”,或將蔗汁熬得像飴糖那樣濃,叫做“蔗餳”,或以蔗汁曝曬或加乳熬成硬飴狀,稱為“石蜜”。甘蔗製糖技術是印度發明的,西漢時傳入中國。三國時期,兩廣及越南北部的蔗糖還是十分名貴的貢品,僅僅在宮廷中流行。我國蔗糖大規模生產始於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派遣特使從印度引進一種加工蔗糖的技術,並下詔在揚州試點。到了宋代,蔗糖生產已以江、浙、閩、廣、 蜀等地為主了。那時我國蔗糖製造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且質量已經超過印度等西域國家了。
同時,唐朝也開始生產紫色的沙糖,潮汕各地當時已有了以畜力和手工操作生產紅糖,唐人還使用了石蜜製法和冰糖製法,使蔗糖的種類更加豐富。沙糖經過濃縮之後,加牛乳再煎,將糖漿煉成膏狀,注入印模,逐漸幹燥冷卻,又成了不同形狀的石蜜。
冰糖最早被稱為“糖霜”,又叫“糖冰”,也始於唐大曆年間。相傳文殊化身的鄒和尚曾在四川遂寧一帶傳授製造冰糖的技術,遂寧創製冰糖的工藝程序和冰糖品色聞名全國。但是《西域記》則記載,是唐玄奘從西域詢知其法帶回東土的。唐宋時期,以糖為原料的食品日益增多,據宋代的《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記載的各種有名有姓的甜品就有數十種。
到了明代,我國製糖技術已較為發達。宋應星《天工開物》就詳細記載了當時種蔗、製糖的經驗。當時製糖已用黃泥來脫色,工藝非常先進,與今之用脫色炭相差無幾。
中國甜菜早已有之,但因甜菜含糖量低,早時隻作藥材與蔬菜。清末,從歐洲引進了含糖量高的甜菜品種,北方才開始使用甜菜製糖。清代名著《調鼎集》中詳細記錄了多種甜味調味品及甜品的提煉方法,如 “淨糖”、“提糖”、“米糖”及“酥糖”的製作。書中還記有一種宮中的佳品“一窩絲”,要求糖鹵熬至老絲後,用手反複拉扯成細絲,做成後表麵白而發亮,裏麵鬆而有許多小孔,捆盤繞起來成一窩,所以叫“一窩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