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沃倫·巴菲特投資智慧一 (1)(1 / 2)

淡定從容:成功投資必備的素質和心態

誰擁有專注和自控的人生,誰就擁有成功

【標簽】 專注 自控 投資原則 始終如一

當記者問及巴菲特唯一官方授權的個人傳記《滾雪球》的作者愛麗絲,巴菲特的成功秘籍到底是什麼時,愛麗絲想了想回答:“我認為是專注和自控。”

巴菲特對於財富的追求到底有多專注?

愛麗絲是這麼評價巴菲特的:“他除了關注商業活動外,幾乎對其他一切如藝術、文學、科學、旅行、建築等全都充耳不聞,所以才能專心致誌於渴望占有的東西。”

學生時代,巴菲特在和同學相處、和異性約會時都非常的木訥,但一旦談到股票馬上就會滔滔不絕,成為全場的焦點。即使是成為了億萬富翁,巴菲特也無時無刻不在想投資的事情。當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第一次見麵時,他沒有任何的客套言語而是直奔主題,詢問比爾·蓋茨對於微軟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未來發展的看法--他甚至沒有任何興趣去了解比爾·蓋茨個人的生涯。

到底是因為“專注”才能“自控”,還是因為“自控”所以“專注”?這恐怕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自控”和“專注”往往同時出現在成功者身上。

巴菲特的“自控”體現在他對於股票的選擇上,他從來不會因為某個市場的熱點而改變自己的投資原則,即使是錯過了微軟、穀歌這樣的超級大牛股,他也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研究巴菲特很難,因為有太多關於他的資料和報道,研究巴菲特又很簡單,因為幾十年來他始終如一。

巴菲特的“自控”還體現在他的個人生活上,盡管坐擁巨額財富,但是巴菲特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生活方式。當巴菲特的第一任妻子蘇珊離他而去時,巴菲特也沒有因此而變得消沉,反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然而倘若沒有驚人的自控力,又怎能熬過重重磨難,修得正果?

巴菲特和蓋茨的第一次見麵是在1991年,在一場雲集了眾多商界大腕的聚會上。正如我們在前麵提到的,兩人在見麵之前彼此互不買賬。

巴菲特盡管承認蓋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但是巴菲特本身對於IT界人士一向不感冒(那個時候的巴菲特甚至不會用電腦),再加上之前又被大家過多地關注,巴菲特對於這樣的會麵感到很不自在。而蓋茨也是如此,他本來甚至是不打算來參加這次會議的,最終在家人的勸說下才決定出席。蓋茨對巴菲特同樣有顧慮,他覺得和這個比自己大25歲的“摳門老頭”有太多的不同,他告訴母親:“我對那個隻會拿錢選股票投資的人一點都不了解,我沒有什麼可以和他交流的,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然而兩人的見麵甚至可以用一見鍾情來形容,從兩人交談的一開始,巴菲特就沒有說任何的廢話,直接詢問蓋茨對於計算機行業幾大巨頭未來發展的看法以及對於IT行業未來發展的看法。這正中了蓋茨的下懷,他滔滔不絕,好似遇到知己。隨後蓋茨回問了巴菲特對於報業的看法,巴菲特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報業經濟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毀滅的深淵,這和其他媒體的蓬勃發展有著直接的關係。”

僅僅過了幾分鍾,兩人就好像是認識了幾十年的朋友,他們一直聊著天,旁若無人。最後還是蓋茨的父親告訴蓋茨,他應該多和其他人交流。

為什麼兩個剛剛見麵的人就能如此投緣?

在晚飯的時候,蓋茨的父親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巴菲特的回答是“專注”,當時在場的還有一個人的答案和巴菲特一樣,這個人就是比爾·蓋茨。

正是因為這種共同的“專注”,才讓他們兩人“一見鍾情,情投意合”,也讓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