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爾和尼克鬆因政治成親家
曆史人物鉤沉
作者:董岩
1969年3月艾森豪威爾去世後,一向深藏自己情感的尼克鬆大哭了一場。去世前的那段時間,艾森豪威爾對尼克鬆的看法逐漸從“輕微的不屑”變成“猶豫不決的尊重”,與此同時,尼克鬆仍在倔強地尋求著艾森豪威爾的好評。
1957年的就職典禮上,總統艾森豪威爾帶上孫子、孫女,副總統尼克鬆則帶上一對兒女,沒想到11年後,兩人竟成了親家。
美國記者兼作家傑弗裏·弗蘭克的新作《艾克和迪克:一場奇怪的政治聯姻》日前出版發行,引起美國媒體紛紛評論。“艾克”和“迪克”分別是艾森豪威爾和尼克鬆的昵稱,兩人都連任兩屆總統,而尼克鬆還是艾森豪威爾兩屆總統任期的副手,但在美國公眾眼中,兩人性格、背景、年齡迥異,對他們的評價也是褒貶兩極。本書披露了兩人將近20年的政治與私人關係,首度顛覆了他們在公眾中的形象。
一對相差23歲的“政治夫婦”
在1933年-1977年,美國隻選舉出現過兩位共和黨總統,分別是艾森豪威爾和尼克鬆。長期以來,兩人在美國公眾中的形象截然相反,有人簡單總結為“英雄”和“騙子”。艾森豪威爾被視為和藹可親的、無私的五星上將,仿佛超然於黨派紛爭之上:尼克鬆則是一個冷冰冰、詭計多端的騙子,偏執且卑鄙。然而,曆史真相並非如此簡單。
艾森豪威爾和尼克鬆相識於1952年大選年。當時在共和黨內,尼克鬆是一名年輕的精英。那年夏天,艾森豪威爾選擇僅有幾麵之緣的尼克鬆為自己的競選搭檔。但事實上,這位62歲的二戰英雄視39歲的加州聯邦參議員尼克鬆為“幼稚、盲從的林中孩子”。那麼,艾森豪威爾為什麼會舍棄眾多共和黨資深政治人物而選擇這麼一個“幼稚的男弦”呢?
有句老話叫“政治不擇友”,年輕的尼克鬆有老練的艾森豪威爾所欠缺的東西。艾森豪威爾想要“吸引美國年輕人的注意”,況且一個反共產主義者能使黨內感到滿意,一個加州人能幫他贏得那個“黃金州”,尼克鬆正好符合這些要求。果然,大選結果如他所願。“迪克”是“艾克”的“政治獵犬”
入主白宮後,艾森豪威爾發現他在很多問題上無法與尼克鬆達成一致。由於不滿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外交和國防政策,尼克鬆有時言辭激烈,不給總統留麵子。尼克鬆曾這樣評論艾森豪威爾溫和的多邊主義國防政策:“這種‘團結’是狗屁,我不相信這點。當我們回頭看這個時代,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瘋了還是什麼,這樣的時刻將會到來。”對於這樣的講話,艾森豪威爾通常會以冷漠作為回應。
盡管如此,尼克鬆並沒有趁危機攫取艾森豪威爾的權力。1955年艾森豪威爾心髒病發作,並在長達6周時間內無法履行總統職責。這段時間,尼克鬆扮演了總統角色,主持內閣會議。尼克鬆在這場危機中的表現得到高度稱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並未企圖奪權。此外,1957年艾森豪威爾中風時,尼克鬆也表現出謹慎的克製。
尼克鬆和艾森豪威爾的一些助手關係也不佳,後者想方設法不讓尼克鬆連任副總統。在這些人的鼓噪下,1955年12月,艾森豪威爾在一場會議上提出,尼克鬆不應該尋求連任副總統,應該在他的第二屆內閣中擔任部長。但尼克鬆認為,這會毀掉他的政治前途。最後,艾森豪威爾對尼克鬆的顧慮表示理解,再次選擇他為競選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