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A公司職業經理人頻繁更換現象決非一家之特殊現象,而是當代中國企業的一種普遍現象,相比大部份職業經理人任職僅兩三個月或四五個月的企業,A公司的職業經理人任職周期還算較長,更換頻率還算較低,A公司六位總經理中至少有三位任期超過一年,其中一位達到兩年,而在引進職業經理的中國企業中,90%以上的總經理任期不會超過一年。
第一節 招聘!招聘!瘋狂的總經理招聘!
浙江金華地區某大型紡織企業集團,員工5000人,下轄五家分公司,由於自己的管理能力越來越不適應企業日益擴大的規模,老板從2009年開始打算招聘一名CEO總裁,負責公司的日常全麵管理工作,但又不放心突然間把偌大個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於是,準備以招聘“總裁”的名義物色一名具有總裁能力的職業經理人,先讓來者擔任總裁助理,作為“預備總裁”,通過工作一段時間觀察此人的工作能力,考核通過後再予以任命。2009年12月,企業招來總裁助理易先生,華中理工大學管理博士學位,年薪50萬,曾在上海一家意大利企業擔任常務副總經理五年。老板與易先生約好,先擔任總裁助理,三個月之後,如果表現令人滿意則升任總裁。易先生擔任總裁助理後,發現自己並無什麼實際工作可做,每天隻不過幫助老板起草一些文件,做一些下屬分公司的情況調查,同時起草一些公司管理製度,即便是這些工作也並不飽和,每天大部分時間處於一種賦閑狀態。由於自己沒有正式的職務,易先生也不便插手總公司和各分公司的具體工作,隻能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但是,易先生發現,老板很少給自己安排具體工作,自己寫給老板的很多調查報告老板根本沒有看過,而自己所起草的管理製度也從未頒布執行過。易先生想,這種賦閑狀態隻有三個月,正式任命為總裁之後就會一切改變過來。2010年2月,三個月試用期畢,老板對易先生說:“易先生,通過你三個月的工作,我們認為你不適合做集團總裁職務,你三個月期間什麼實際工作都沒做,一天到晚無所事事,沒有一點實際貢獻。我們通過研究之後決定終止對您的聘用。”
易先生哭笑不得地走了。一個月之後,老板又聘來曹先生為“預備總裁”的總裁助理,仍然承諾試用三個月後升為集團總裁,三個月之後,曹先生仍然被以“試用期內無所事事,毫無貢獻”為由而終止聘用。之後,在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之中,老板陸陸續續招聘了五名以“總裁助理”身份任職的“預備總裁”,五名“預備總裁”全部在試用期結束後離開公司,無一人真正升任為正式總裁,直到今天,該集團公司仍在全國各地大肆招聘“預備總裁”。令人玩味的是,該公司在招聘“預備總裁”時有一項政策,求職者從外地來公司麵試時必須自己承擔往返機票,在被公司正式錄用後再予報銷;後來發現此政策使得求職者不願來公司麵試,逐改為由公司承擔求職者的單程機票;後來又發現這一政策求職者仍不接受;於是改為公司負擔求職者往返火車票。而且,當求職者從公司回家時,並不馬上將報銷的路費交求職者,而是待求職者走後,再彙入求職者銀行帳戶。
浙江寧波一家大型多元化企業集團,年產值40億元,員工約8000人,2008年事委托寧波一家獵頭公司為其招聘集團總裁、執行副總裁、分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全國各地人才應聘踴躍,獵頭公司告知所有求職者,公司隻負擔求職者的單程路費,盡管如此,仍然有大量求職者如約前往。當求職者與用人單位領導見過麵,完成所有招聘程序後,獵頭公司告之求職者把來時機票留下,但不會立即支付現金,而是將機票款彙入其銀行帳戶。求職者回去之後卻遲遲不見機票款彙過來,每次電話追問時,獵頭公司總經理總是支支吾吾,一會兒說自己正在外地出差,一會兒又說最近工作太忙沒空辦此事。一段時間之後求職者再打電話追問時,獵頭公司總經理要麼關機,要麼說自己正在開會須過幾天再說。就這樣,大部分求職者的機票錢就這樣被獵頭公司拖賴著,永遠不予支付。
深圳龍崗一家生產經營工業電纜線、常在電視上做廣告的國內知名企業,每年12月份都要固定組織一次企業大型招聘會,招聘的職務上到總經理,下到部門主管應有盡有。2006年底,筆者前往該企業應聘總經理職務,到廠後先參加公司舉辦的“企業情況介紹會”,求職者五十多人坐在台下,主席台上坐著十幾位該公司領導,經主持人介紹,每位領導頭銜都帶著“總”,不是總裁,就是總經理或常務副總經理,我感到很疑惑,既然已有了這麼多“總”,為何還要繼續招聘總經理?公司董事長發言後,分別有十多位“總”發言,然後,由多個“總”組成的考官小組開始對每一名求職者進行麵試,麵試用了整一天時間。十天之後,該公司約我來公司第二次麵談,公司董事長說:“我公司有一個規定,要當總經理必須從基層幹起,目前公司銷售是一個瓶頸,我們安排你先當銷售分公司副經理,以後有成績後再做經理,做經理有成績後再任公司總經理。”我說:“這種安排你們在一開始時並沒有說,如果開始這樣說了我就不來了。”董事長坦言說:“這是公司的招聘技巧,就是用一流人才做二流工作,用二流人才做三流工作。隻有這樣才能有人才優勢。”我終於明白了,該公司實際上並不缺“總”,目前已經“總”滿為患,之所以還要招“總”,就是要用求“總”職務的高檔人才去做中低檔工作,從而獲得較高的效益。後來筆者側麵了解到,該公司這種自認為聰明的做法實際上並不成功,因為求職者一旦明白真相後就會憤然離去,於是,年年招人而年年無人,這就是該公司每年都要花巨資舉行固定大型人才招聘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