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全世界最早出現“企業”的國家,早在十八世紀初,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汽笛聲,英國小型企業紛紛誕生,最初的英國企業都是家族企業,血緣關係是維係企業生存的基礎。老板要形式有兩種:第一是個人業主式;第二是合夥製,即由兩個以上的業主合夥經營企業。所有企業均采用無限責任方式。
英國企業自十八世紀開始,始終隻有個人業主式和合夥式這兩種簡單模式。無論哪一種模式都帶有濃厚的家族化色彩。所有者擁有全部管理權,負責企業的日常所有事務,從來都是“董事長製”。英國社會沒有一個職業經理人階層,一般英國人的頭腦中沒有“職業經理人”概念。“總經理”永遠是“老板”的同義詞。英國企業股權相對集中,往往就是一兩個老板,股東對企業日常管理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英國企業股權相對穩定,股東極少發生變化,企業所有重大決策全部由董事會作出。英國“老板一權獨大”的企業管理製度與其“王權虛設”的君主立憲製政治體製完全不同。由於實行家族化管理,企業無法吸收更多的股東入股,無法引入職業經理人,企業發展規模始終有限。英國的這種企業管理模式實際上抑製了大企業的產生。
英國企業規模的擴大始終靠著一種軍事外力,即依靠海外殖民擴張,最典型的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而一旦海外殖民擴張飽和,企業規模擴大也就隨之停頓。英國企業始終無法靠自身內部的管理體製變革創新實現規模效應。由於英國企業長達兩個世紀的小規模家族化經營,絕大部分企業都隻是區域性企業。最早產生企業的國家始終沒有率先產生托拉斯大型企業跨國集團。英國的這種企業模式一直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美國後來者居上之後,英國企業才猛然醒悟,紛紛開始模仿美國企業的管理模式。
美國企業的產生稍晚於英國,當工業革命從歐洲浪潮席卷美國之後,美國企業才開始誕生。美國企業剛誕生時與英國基本一樣,也是家族式管理。這種狀況從十八世紀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美國開始開發西部,開發西部首先要修建東西鐵路幹線,這導致諸多美國鐵路企業的誕生。由於修建鐵路所需的大量資金隻有通過資本市場才能籌集,使得諸多的鐵路企業幾乎一開始就違離了英國家族企業的工業發展道路,而走上了社會化股份製公司的道路。股份公司使企業規模突破了個人資本和家族企業的限製,使得投資巨大的社會化大型企業成為現實。同時,鐵路運輸需要嚴格的精細化管理,老板個人及家庭成員無法負擔其整個鐵路係統的安全運輸工作,企業需要一大批專業管理人才,於是,美國最早的現代職業經理階層得以產生。美國企業在全世界最早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這就是美國企業製度轉變的緣由。
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美國的新能源、新通訊技術、新運輸手段、新產品出現了重大的技術進步,於是開始出現資本密集大型企業,而大型企業首先要求職業化、科學化、科層化和專業化管理,要求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要求有一支卓有能力的職業經理人隊伍。於是,美國鐵路企業以職業經理人為領導主體的管理模式被美國所有行業的企業所采用。從這時起,美國企業逐漸開始走出家族製管理模式,企業股份越來越多樣化,老板對企業的控製力越來越少,職業經理人對企業影響力越來越大。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美國企業出現了以下兩個明顯特點:
第一,股權結構高度分散化、流動化、模糊化,大股東數量越來越少,股東在公司內的影響力逐漸淡化,股東不再有對企業的控製欲望,如果企業效益不好,就拋出股票,“用腳投票”;
第二,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董事會不再幹預公司的日常事務,企業重大決策一般都由職業經理人作出。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美國社會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職業經理人階層,職業經理階層真正開始掌握美國的工業命脈。
事實上,創辦企業、市場擴大及技術進步僅僅隻是美國經濟交響樂的前奏曲,整個樂章的高潮部分是一個成熟、穩健、理性、卓有能力、具有高度責任心的職業經理人階層。美國經濟飛躍發展,起決定作用的不是老板,而是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才是促使美國經濟上升為全球第一的領軍階層。
我曾長時間對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英美兩國企業進行研究,我發現,兩國企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英國企業仍然在大體上維持了一種家族化、私人化管理模式,所有權與經營權的並未徹底分離;而美國企業大體上實現了以職業經理人為領導主體的社會化管理模式,即便是家族企業也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徹底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