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天上也有掉餡餅的時候,我就碰上了一回。

2007年初冬的一天,安陽師範學院院長助理、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雪山教授對我說:“南京一家出版社和咱們中心聯係,準備出一本董作賓的書,不收費。你收集的材料不少,能不能寫?直接給他們聯係吧。”說著遞給我一張紙條,上麵寫著一個電話號碼和聯係人。

想到目前寫書難,出書更難,這無疑是件大好事,我很快撥通了聯係人王宏波同誌的電話。原來,江蘇文藝出版社近期推出一套“大家傳記”,要為“上個世紀前期在各個領域知名的、有建樹的人物”樹碑立傳,其中擬選早年從事殷墟考古的幾位學人。他向我介紹了叢書指導思想、寫作要求、讀者對象等方麵的情況,詢問了我的工作情況、研究選題、寫作方向等,讓我考慮能否承擔寫董作賓傳記。我回答了他的問題,也談了自己的意見,末了他說“我們以後多溝通吧”。

要說寫作,我也發表過上百篇文章,也出過幾本書,但專為一個人特別是甲骨學大家寫傳記還是頭一回;能不能把握全局、突出重點,主次有別、詳略得當,個性鮮明、生動活潑地將一個人物寫出來,心裏確實沒有底。初次通話中我也直言不諱地談了自己的看法,我們之間的認識顯然還存在著差距。

於是我們開始了“溝通”。這個“溝通”確實必要,我們需要互相認識。

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還真難吃。這一“溝通”就近半年,我體會到等待的焦慮……期間我也曾想打退堂鼓,年齡不算小了,也不用評職稱,何必再費力自找苦吃。但對殷墟、對考古工作和考古工作者的向往和熱愛,促使我要努力;再則,作了多年,這是一次難得的集中展示機會,何不一搏。其間我也曾想走捷徑找人合作,第一個對象當然是李雪山,他主持安陽師院博物館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展館的籌建,掌握的資料更多,況且出版社最先聯係的也是他。他對我說這段工作太忙,實在沒有時間,即使答應了也隻是掛個名,這是你的勞動成果,還是你自己來吧,需要資料可以提供,全力支持。原安陽甲骨學會會長、安陽市文化局局長黨項魁也對我說,寫作是個人勞動,獨立思考,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認識體係。

2008年暮春,經過近半年的“溝通”以後,終於給我寄來了簽名蓋公章的出版合同。當簽名那一刻,我感到神聖莊嚴,可心裏又沉甸甸的,有一種楊白勞或阿Q按手印畫押的感覺,畢竟是第一次。

感謝安陽師範學院領導為我提供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大力的支持,感謝師院圖書館和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資料室為我提供了大部分的資料,使我能按時完成寫作任務。

王宏波同誌收到書稿後給我回件說“辛苦了,謝謝!”這不由使我想起了早年所見過的小品文《作者給編輯的信》:

謝感謝真感謝衷心感謝最衷心感謝最最衷心感謝……

這是誇張了,但我感到也確實是作者的真正心情。從我年輕時遇到的老年編輯,到現在遇到的青年編輯(我還真不知道王宏波同誌是哪一種),都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由此,我感到有點本末倒置了。

安陽市政協副主席、安陽師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旭東教授也為我提供資料,還看了初稿並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見。

傳主董作賓的三子董敏、長孫董振選、董作賓祖籍河南溫縣董陽門董作賓故居陳列室的董永昌等也為我提供資料。董敏由台灣來安陽出席“世界文化遺產殷墟考古發掘八十周年暨考古與文化遺產論壇”,帶來了難得一見的《平廬影譜》。董永昌還給我贈詩一首:“地頁讀鴻蒙,天章認太初。華夏五千歲,蘊史在殷都。百年釋商牘,四堂推平廬。鉤沉續未竟,繼起仗群儒。”他真不愧是董作賓故鄉人。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的同誌和我的同事、朋友以及學生劉永革、王野平、胡洪瓊、郭妍麗、李宇方、孫戰偉、何理想、郭玉琴、趙永春、金菲菲、王芳、蘇星等也為我提供資料、處理圖片等。由安陽師院曆史與社會發展學院曆史專業畢業後考上研究生的學生,由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給我寄來了急需的資料,真有一種桃李滿天下的感覺。至於家人的支持,更是不言而喻,每一個作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因此在這裏,我願意將上麵那個小金字塔送給他們。

郭勝強

2009年盛夏於古殷都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