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曆史上,提及曹操,很多人都會將他和奸相聯係起來;在戲劇方麵,他也總是扮演白臉的反麵角色,然而還原曆史上真實的曹操,他卻是一個胸懷大略與抱負的曆史人物。由於出生在東漢末年,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曹操親身經曆了戰亂紛飛的歲月,對百姓之疾苦深表同情。他曾經作詩《蒿裏行》:“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詩中形象地描述了戰爭給黎民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同時也表達了曹操希望早日結束戰爭,實現平定天下的宏願。為了達到這樣一個目標,曹操前後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來訓練隊伍,終於統一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地區,結束了這些地區的混亂局麵,這也標誌著他統一了中國大半個版圖的江山。

曹操馳騁華夏,最終成為統一北方的霸王,天下三分有其二,後人不禁會感到驚訝,他成就大業的“謎”與“謀”究竟是什麼?當我們透過曆史塵埃,回味那段曆史,品讀那段歲月,總結那段曆程,自然就會發現曹操成功的原因所在。

亂世出英雄,在社會動亂的東漢後期,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一批叱吒風雲的人物相繼湧現。時勢造人物,正是那個時代給這些英雄人物提供了發揮才能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這個舞台上盡情表演,實現自我價值。而這背後是他們智商與謀略的較量,是他們明爭暗鬥的結果。

曹操之所以能夠實現宏偉的目標,和他遠大的抱負有著重要關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詩便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曹操的氣度不凡與不計前嫌,使他的門下集中了很多當時的名人賢士。《三國誌》中記載:“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麵何所據?’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曹操認為“大謀者小而大之,小謀者大而小之”。謀取天下看似是一件宏偉的大事,然而大事背後是由許多瑣碎細節的小事組成的。就是一件芝麻小事,也需要經過精心策劃,用心準備。所以謀定天下絕對是一件超級難的事情。

在曹操的智謀中,最重要的是他懂得識人用人,讓眾人信服。正因他極其重視人才,敢於委以重任,他的身邊才能彙集當時天下的精英人物,他才能順應曆史發展潮流,獲得將士的服從與百姓的愛戴。

曹操一生之中,用人從來不念舊惡,其胸懷之廣也是十分難得的。我們發現,曆史上很多人物對自己的敵人總是欲除之而後快,而曹操對於曾經反對自己的人,隻要其有一技之長,他便有容人之量,希望他為自己效命。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兵力強盛,曹操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就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傳奇佳話,就是因為他的大度。在清理戰場的時候,有人發現了一封書信,中間詳盡記錄了曹軍中人和袁紹來往的事宜,因此別人建議曹操以此為契機,“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而曹操卻認為:“當紹之強,孤也不能自保,況他人乎?”於是他命令手下將這封書信焚燒。這個舉動讓很多人放下了包袱,也有助於他籠絡部屬、安定軍心。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三國亂世是一個君擇臣、臣亦擇君的特定年代。曹操正是憑借著他的恢宏大度不斷地吸引著賢才,贏得了眾人的擁戴。他愛惜人才,講究誠意,於是天下英雄相繼而來,四海賢俊趨鶩多歸,曹操的帳下謀臣如雨,疆場猛將如雲,呈現出“文有謀臣,武有勇將,翼衛左右,共同進取”的局麵。正是有了這些人才做後盾,為曹操出謀劃策,他才能夠戰勝對手,成就霸業,統一北方半壁江山。

綜覽天下世事,隻有重視人才,才能招攬人才。從曹操的身上,我們總結出他最終馳騁華夏、成就大業的“謎”與“謀”:有識才之慧,唯才是舉,唯德重用;有用才之實,取人之長,各盡其能;有容才之度,寬宏大量,海納百川;有服才之因,講誠重義,以情動人;有治才之策,以謀管人,馭下有術。

雖然當今的時代與三國大相徑庭,可是成功的秘訣卻是亙古真理,經久不衰。作為後人,我們清楚認識到隻有善用人才,成功之事業才能得以維護,發展壯大。隻有懷著真誠的態度與人處事,才可贏得眾人之心;隻有以寬容的態度去和別人相處,才可不計前嫌,獲得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