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差池(1 / 2)

孟太安很會審時度勢,一個衝鋒沒能將敵人完全衝垮,他立刻下令撤回陣地以避免和敵軍形成纏戰。孟太安這麼做非常的明智,他們相比川木大隊,優勢在於火力強大又掌握了地利,劣勢則在於兵力太少。他們衝出陣地進行反衝鋒,其實等於主動放棄了地利優勢。這種打法偶爾為之沒有關係,但絕對要控製好時間,因為一旦被日均咬住的話,被川木將兵力優勢發揮出來,那這仗就沒法打了。

孟太安他們縮了回去,川木緩過神來組織了幾次攻勢。川木大隊缺少針製性的武器,從山下往山上打又無法發揮出兵力優勢,自然不可能形成突破。川木應該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幹脆下令就地建立防禦陣地。然後他致電後方,稱他們遭遇了華國精銳部隊的阻擊,不過已經見敵人困在山上,希望本部能夠立即進行支援,而他們會竭盡全力拖住這股為數不多的華國精銳軍隊。

雙方從密集的對射變成零星的狙擊戰,隨著時間的流逝,孟太安發現了山下敵軍的特點。“奇怪,小鬼子居然沒有發動特攻戰術,”他對身邊一個名叫老黑的狙擊手說。

老黑之前一心一意和小鬼子打狙擊,倒沒有發現這一點。他放下槍朝山下望了望,說:“確實不是小鬼子的風格,他們好像變穩了。”

孟太安一拍大~腿:“沒錯,鬼子的戰法確實變穩了。我知道了,他們後麵肯定有援軍,也許會是一支大部隊。”

日印聯軍現在這種打法的特點,非要找一個形容詞的話,那就如狙擊手老黑所說的那樣:穩。孟太安不知道的是,這種一心求穩的打法,是日印聯軍到了中東之後才不得不轉換過來的。在此之前,日印聯軍延續的還是日軍一貫的特種戰法。這種在歐陽雲看來象征著野蠻落後的戰法,其最大的缺點在於,很多時候明明可以碾壓式取勝,但是因為一線指揮官甚至某個士兵頭腦發熱用力過猛,結果就會導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從不計傷亡一味的猛衝猛撞,到現在步步為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日印聯軍這種戰鬥風格上的轉變,與中東特殊的政治和人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中東地方廣大,傳統宗教和部族勢力強大,一本人和印度人作為外來客,短時間打進來問題不大,但是要想長期立足,就會存在基礎不牢的問題。小泉敏一郎麾下兵力最盛的時候,一本人有五十萬之數,而取得一本國籍的東南亞土著,也足足超過了兩百萬。而現在,即使算上還在澳洲與華國軍隊周旋的十餘萬日軍,正兒八經一本軍人的數量,也不過十五萬左右。至於那些取得一本國籍的東南亞土著,則隻剩十二萬左右。會發生這種情況,自然和日軍連戰連敗有關。其次,則是在華國強大軍勢的逼~迫下,那些東南亞土著開始成批成批的逃跑,這直接導致了日籍東南亞官兵數量的急劇縮水。

對於東南亞土著士兵前赴後繼的加入逃兵隊伍,小泉敏一郎倒不是很在意。因為大量的戰例已經證明了,東南亞土著就是糊不上牆的泥巴,搖旗呐喊、為虎作倀的本領尚可,但是想要讓他們扮演主角與華國軍隊抗衡,那結果隻有一個,除了自取其辱還是自取其辱。

印度人相比東南亞土著,性格上也許木訥了一些,領悟能力也許差了一點,但勝在聽話,容易揉~捏。小泉敏一郎、井上成美以及晉升為東南亞日軍第三人的山部川三鍵在發現這一點之後,遂起了用印度人替代東南亞土著,讓印度人成為本土日軍最好候補的想法。也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想法,華國偷天換日計劃的特工才有了煽動印度人DWL造反的機會。

造反的印度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印度人還是比較乖巧聽話的——嗯,雖然欠缺勇氣和創新精神。針對這種情況,由井上成美負責,日軍高層製定了新的訓練大綱和作戰指導方案,而其核心部分便是求穩,保證日印聯軍的戰場生存率。至於需要攻堅的地方,則由主要由沙特人和伊拉克人組成的部隊擔當。這些部隊的核心戰術,當然還是那老一套的特攻戰術。

小鬼子在上下修起了陣地,孟太安聯想到之前的伏擊和和剛才的衝鋒打得都很成功,也殺死了相當數量的鬼子和印度二鬼子,可是這支部隊居然沒有發生潰敗。他越想越不對頭,趕緊再次檢點一下傷亡情況。再次統計了傷亡數字,確認隻掛了三個兄弟,傷了六個,而彈藥的數量還比較足,他遂讓通訊員與“老大”聯絡,爭取讓援軍速度趕過來,一邊組織人手加強防禦工事,決定和山下的敵人糾纏到底,等援軍到了之後再嚐試打它個團滅。

交戰雙方都開始拚命修築防禦工事,如果雙方兵力相當的話這並不奇怪,但是華國軍隊在兵力處於明顯弱勢的情況下依舊這麼做,川木吉安馬上意識到,華國人肯定也有後繼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