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捐四百擔糧食!”
“我捐一千斤麵粉!”
“我…我捐一萬隻燒餅!“
“我…”
一時間長街上,人群洶湧,捐獻吃用之物聲音此起彼伏,喊得震天響。
小校尉好似早有準備,這一次他沒有高喊賞賜,直接一揮手示意跟在身邊的兵卒們分散到長街兩側。
每個兵卒手裏都拿了一隻鉛筆,一本賬冊,但凡想要捐獻物資的商戶或者大戶人家,都被記錄了名字和物資數量。
災民們也不是傻子,眼見這般,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新皇已經回來了,再沒人敢克扣他們的口糧,這些捐獻的東西,米糧白麵會吃到他們肚子裏,那些棉花布匹會做成棉衣穿到他們身上,以後再也不用擔心這個冬日裏一頭栽倒就再也醒不過來了。
“嗚嗚,謝各位菩薩開恩!”
“謝各位父老鄉親大發善心!”
災民們紛紛跪倒磕頭,惹得本來還存了三分攀利心思的商戶們都有些心虛臉紅,一邊彎腰攙扶,一邊咬咬牙又添了兩層物資。
這般折騰下來,待得災民們全數進了城北大營,雖然隻有空房子和空帳篷,卻各個都是笑逐顏開。青壯男子們開始尋了趁手的工具,拾掇營地裏的積雪,婦人們尋井口打水,燒水,把屋子和帳篷拾掇幹淨,就是孩子們都努力洗幹淨自己的小臉和小手。
很快,糧食就運了過來,先前兵卒們造飯的灶台還都在,直接安上大鍋就可以煮粥了。
待得米香盈滿營地的時候,生怕朝廷落了自己賞賜的商戶們就把承諾的吃用之物都送來了。
災民們很是有些亂套,程大友同喬將軍及時出現,兵卒們呼喝著眾人排隊。
每間營房住了五十人,每頂帳篷二十人,每兩人一條被子,每人一隻碗一雙筷子,棉花和布匹統一集中在幾個營房裏,婦人們之後幾日都組織起來,統一縫製襖褲同棉鞋。
至於,城裏百姓捐獻來的舊被子和舊衣物襖褲,先可著老人孩童發放。
如此折騰到夜半,時隔兩個月,終於吃了大半飽的災民,有了被子裹身,睡在不再漏風的帳篷和營房裏,安心的合上了眼睛,偶爾夢裏驚醒,生怕自己又躺在隨時會被風吹跑的草棚裏,總要四下看上半晌才能再次熟睡過去。
皇宮裏,燈火通明,逃過一劫的新任戶部尚書正在帶著屬下加緊核算整個城池捐獻上來的物資。
原本還沒把這些蚊子腿一樣的小“肉”放在眼裏,結果越算眾人越是心驚。
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別是這樣的時候,東院鄰居捐了兩床被子,西院捐了兩套舊襖褲,那到了自家就要多一點兒,別管薄厚,舊衣衫來兩套,被子一套,再填一籃子餅子…
這般,彙聚在一起,短短一日居然就湊齊了一萬多套棉衣和棉被,還有大小不一的棉鞋一千多雙,連同各色雜糧,吃食,用物,朝廷隻需要填上一少部分就足夠災民們撐過這個冬日了。
曆來大越有災荒,都是朝廷出糧出銀子賑濟,當然層層“剝皮”,到災民手裏也沒有多少了,但朝廷總是出力了。
若是再有災民死掉,或者損失深重,那就是天災人禍,同朝廷無關了,同君臣無關了。
如今好像突然有人在原本門戶狹窄的房子上開了扇天窗,簡直是豁然開朗,所有人都驚奇,原來賑災還可以這般,還可以用簡單的幾個名號,就發動了百姓一同出力,一同抵抗災難。
本來讓文武百官都頭疼的難題,就輕易解決了…
公治明吃過晚飯,再過來的時候,就見戶部一幹臣子都是神色古怪,他也不在意,又扔了一本條陳出來。
兩萬災民根據老弱,除了生病不能起身的,都分成幾批,分派了活計。
青壯男子們去挖護城河,加寬加深,年老之人拿了掃帚打掃都城街路上的殘雪,大一些的孩童,上午有人教授讀書識字,下午去撿拾柴禾。婦人們則打理整個營地的三餐和熱水,照料年歲小的孩童。
如此,營地裏除了病號沒有閑人,就算有心人想要混跡進來挑撥一二,災民們都沒有閑心聽幾句。
想比先前那種衣食無著,隨時都等著死神召喚的日子,如今這樣有吃有穿有住,簡直是天堂一般。幹點兒活兒算什麼,別說如今逃難在外,就是好年景時候在家裏,冬日裏也不能閑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