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照舊還是沒有他們的稀粥,這下,有人就忍不住去粥棚問了。
幾個年紀大的老頭老太太,早就等在粥棚外了。
從當初逃難,如何九死一生,說到被攔在城門外是如何絕望,再到大將軍是如何多方費力收集糧食,號召都城百姓舍物救助,原原本本說了個清清楚楚。
最後就一個結論,忘恩負義的人就要餓幾頓,隻有再次嚐道餓肚子的滋味,才能摸到自己良心,記起大將軍的恩情。
眾人不但沒吃到一粒米,就塞了一肚子的嘮叨,那個滋味簡直是生不如死,後悔的腸子都青了。
好在,老天先前沒有狠心把他們餓死,如今自然也不會再這麼做。
晌午時候,終於傳來消息,運糧的船隊到了。
二百裏外的碼頭,已經開始卸車,就等著派人去運回來。
城北大營裏,幾乎是立刻沸騰了。人人奔走相告,甚至有婦人抹起了眼淚。有了種子,就有了希望,回鄉之後種到田裏,熬過一個夏日,秋時就是全家活命的保證啊。
更何況如今是大將軍掌權,早早就說了,隻收三成糧稅,自家能落下大半的糧食,這可是多少年沒有如此的好事了。
所以,災民又一次圍了宮門,惹得都城眾人都是目瞪口呆,不明白災民怎麼會如此膽大包天,頂風作案。
結果災民們卻是跪倒一片,高聲求肯大將軍允許他們隨著車隊去運送良種。
公治明聽了稟報的,當然是欣然應允,隻派了五百兵卒護衛,其餘都是災民裏的壯勞力,足足五六百人。
不過兩日,車隊就如同螞蟻一般排成長長隊伍趕回來了。
除了三千擔良種,還有兩萬擔軍糧,全都到了。
整個都城的百姓都幾乎出來看了熱鬧,倒不是眾人也想在這些糧食裏分一杯,實在是這些糧食和種子關乎著大越江山的安寧穩定。
覆巢之下無完卵,大越若是亂了,他們在都城也絕對沒有好日子過啊。
糧食直接運去了常平倉,在保證都城百姓不餓肚子的情況下,其餘都要留作即將開始的征伐反王的軍糧。
而所有良種則直接運去了城北大營,沒有人擔心良種會不會被偷盜,會不會被風吹雨淋。
這些良種,就是所有災民活下去的希望,就算他們不吃飯,日夜不眠不休,也不會讓良種出任何問題。
歸心似箭,這四個字形容如今的災民們簡直是再貼合不過了。
良種抵達的第二日,災民們就紛紛懇求管事去幫忙說項,盡快分種子,踏上回家的路。
公治明倒是沒有多留災民幾日的想法,但這麼兩萬人上路,衣食住行,若是不能安排好,怕是又容易生出亂子。
這世界上,缺什麼人都不會缺了為皇上分憂解難的人。
大越的文武百官都是人精,當日就讓家眷蒸了饅頭,烙了餅子,縫製了不布袋,捐了替換下來的舊鞋,一齊送去了城北大營。
上行下效,很快都城裏又掀起了一場,名為送災民兄弟回鄉的“運動”。
幾乎家家戶戶都送了幹糧過去,大戶人家更是又添了些衣衫鞋襪,特別是那些門上掛了明晃晃的禦賜“善”字匾額的商戶,十幾家湊一起,直接運了兩車銅錢,每人不多,一人二十文,送出去了足足四萬兩銀子。
災民們懷裏踹了幹糧,袖子裏藏了銅錢,背上的布袋裏是滿滿的良種。
待得離開了都城的一日,所有人都自發的跪倒在城門外,給這座帶個他們絕望,也帶給他們無限生機和希望的城池,跪倒,重重磕頭。
“謝父老鄉親,活命之恩!”
“謝皇上大恩大德!”
“謝大將軍!”
災民們哭成一片,人心都是肉長的,都城百姓即便驕傲又喜歡閑言碎語,但善心卻是不缺。
於是紛紛扶起了災民們,送了他們趕路回家。
公治明站在牆頭上,眼見災民片刻走的幹淨,就扭頭去問文武百官。
“南下各地州府,可是收到公文了?”
“皇上放心,已經派專人去了。災民一路上都有照管,必定會平安歸鄉。”
“那就好。”公治明點頭,目光望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眼裏閃過一抹冷色,“既然災民事了,就準備出征平亂吧!”
“是,皇上英明。”
不知道先前的老皇帝是不是嗜好金色,金鑾殿這個本來這樣隻要金色簡單做個象征的地方,居然被鋪天蓋地的黃金籠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