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財經新聞
一般擬上市公司的財報往往分為內部版、投資者版、媒體版。內部版會對公司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加以討論;但投資者版則更傾向於業績展示,對潛在風險盡量弱化;而媒體版則會盡量避免記者通過簡單的財務分析就能夠得出的各種負麵信息。
業績下滑,高管薪酬卻逆勢大幅提升,上市公司怎麼辦?
滬深兩市上市公司2011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3%,較2010年的39%大幅下滑。但與業績下滑不相稱的是,2011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總額卻較2010年上升了21.58%。上市公司業績下滑,高管薪酬卻逆勢大幅提升,這不僅與業績激勵的本意背道而馳,也嚴重損害了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通常與企業當年的銷售額、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現金流量、每股收益等指標掛鉤。但從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確定依據來看,大部分規定較為籠統,缺少嚴格、量化的標準,並不能真正與高管績效聯係起來。
在完善薪酬機製方麵,筆者有如下建議:
1.?加強薪酬委員會的獨立性。薪酬委員會中不應該有公司高管,讓薪酬委員會有效履行職責,真正行使薪酬安排權,避免上市公司高管自己給自己定工資。
2.?加強高管薪酬與經營業績的正相關關係。在這方麵,關鍵是要建立對企業經營業績真假的科學確認與客觀評價機製,避免經營者為了自身利益操縱利潤。
3.?高管薪酬應與股價掛鉤,對高管從上市公司直接獲得的薪酬應加以限製。高管大部分的薪酬可以采用認股期權的形式支付,讓高管的收入和股價表現掛鉤。
4.?高管薪酬與分紅掛鉤。
5.?建立嚴格、詳細的薪酬披露製度。必須在年報中陳述高管薪酬政策,讓市場參與者一同來監督上市公司薪酬製度。
6.?建立薪酬追回製度。對於上市公司基於不正確的業績給予高管的報酬,應當予以追回。薪酬追回製度不但可以起到事後彌補的作用,也能激勵高管從更長遠的角度經營好公司,避免短期行為。
7.?讓中小股東擁有評判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是否合理的話語權。一旦薪酬委員會製定的標準被股東投票說“不”,該薪酬標準應該無效。
莫讓股權激勵計劃影響上市
對於主板未上報項目,若有股權激勵,無論增資還是轉讓,一律按股份支付處理。同期有PE入股,則以PE入股價為公允價值;如果沒有則需要專門機構提供報告確認公允價值,實際價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將直接計入管理費用。因此,激勵計劃中差額過大,將導致企業當期利潤下滑甚至虧損,影響上市。
董秘應學點邏輯學
當有記者懷疑擬上市的廣東新大地財報失真時,該公司董秘回應:“公司財務報表是經過會計事務所審計的,肯定沒有問題。”本人對這類公司有沒有財務造假一般不發表意見,但我這次想建議該董秘學點邏輯學,它不是一個充分條件,也不是一個必要條件,即條件A和條件B之間沒有關聯關係。
政府出錢得留名
如果一個啃老族每年從父母那裏收到一筆錢,他肯定不會將這筆錢視為自己的收入,這筆錢從老人那裏轉移到他手中,隻能說明是屬於他的財產。對上市公司而言,也應該是這個道理,它每年從政府那裏得到的補貼不應按照目前的準則規定直接記作營業外收入,而應計入資本公積,這樣,政府出了錢至少還能留個名。目前,名都不讓政府留一個,是不是有點冤?
警惕以貸款為目的的“特殊目的個體”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很好看,能不能對它得出償債能力強的結論呢?實際上,我們還應分析該公司是不是專門成立了不納入合並範圍而又以貸款為目的的新公司,然後以新公司的名義向銀行借款,上市公司再通過各種方式控製這筆款項。在賬務上,這筆借款,對上市公司的報表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這些公司可以稱為“特殊目的個體(Special?Purpose?Entity)”,美國安然事件中安然公司就是在濫用這種方式進行財務支援。
工程機械企業受宏觀經濟政策影響時的財務表現
工程機械企業一般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較大,當國內基礎設施投資減弱時,這些企業為保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往往會采用激進的銷售政策,這樣就增加了公司擁有大量應收賬款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壞賬比率按常理來講應該是增加的,如果縮減了壞賬的計提比例,基本上可判斷出是該企業出於增加利潤的需要而作出的操縱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