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吳的地盤上,竟然有人膽敢明目張膽,罵江東群儒,卻也是膽大包。眾儒生紛紛回罵,什麼“雞不鳴狗不叫,書童可笑可笑”、“一鄉二裏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藝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膽”……
好在江東儒士都也是氣度非凡,竟然沒有出口成髒,也是給足了段大虎麵子。
孫權咳嗽一聲,問道:“這位書童,為何膽敢品評我江東儒士?”
“曹操曾評價下英雄,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卻不料在如此英雄之下,卻有這麼多麵對大軍壓境,不戰而降的文臣謀士,這又何劉表之子劉琮拱手想讓荊州有何差別?難道還不夠迂腐嗎?”段大虎朗聲道。
孫權涵養極好,笑道:“如此倒也得在理。”
孫權這一,張昭臉色可就不好看了,一眾儒士紛紛摩拳擦掌,要和書童論個高低。張昭首先發難:“一介書童如此沒有教養,想來其主也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秦時多有士子論證,今番也剛好效法古人,向孔明先生請教請教。”
孫權道:“春秋之時,齊國設了稷下學宮,專為士子論戰所用。今日也剛好把我這將軍府作為一個論戰場,還請各位就當前局勢為我一斷。”
張昭起身問道:“先生受曹操大兵壓境,望風而逃。此來江東,莫非是要投靠我主?”
諸葛亮笑道:“曹操殺戮百姓,大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現如今整個東吳都要投降曹操,我與曹操有不共戴之仇,豈肯屈身於賊?”
這番話不僅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還委婉地罵了投向於曹操就是賊人,段大虎雖然沒有此等口才,但也不禁聽得過癮。
五官中郎將薛綜道:“漢室四百年氣數已盡,曹操現為漢室丞相,占據下三分之二,百姓歸心。實為中興漢室,何謂反賊?降了曹操實則就是歸降大漢子,又有何不妥?”
“曹操世代食漢祿,卻懷有謀逆之心。普之下隻知曹操而不知子,難道還不是漢賊?公是非不分,妄讀聖賢書,真乃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諸葛亮厲聲道。
張昭冷笑道:“先生高臥隆中之時,嚐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段將軍未得先生之前,尚且能縱橫寰宇、割據城池,然而得了先生之後,卻隻見曹兵一出,便丟盔棄甲逃了幾百裏,不知是何道理?”
“燕雀之鴻鵠之誌?”諸葛亮輕搖折扇,“段大虎將軍曾雄霸北方四州,然而不欲百姓戰亂受苦,沒有興兵攻占下,是其仁也;後被賤人所害,投奔義兄曹操,審時度勢,是其明也;孤身前往北地,憑一己之力收付匈奴和鮮卑,是其勇也;看到曹操凶殘,不能中興漢室,便南下荊州,以拒曹操,是其雄也;曹操大軍來襲新野,我主命皇叔劉備攜帶百姓逃難,麵對曹操下無雙的虎豹騎,一日隻行十裏,導致兵敗,此乃仁也。諸葛亮得我主三顧茅廬之恩,幸而有博望坡之勝,火燒新野之智,決白河水以淹曹兵之謀。兵力懸殊之下,勝負本兵家常事,何為長史所言的丟盔棄甲,望曹兵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