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光影
吃本身就件特別享受的事情,往往還能成為產生幸福的來源,例如常年在外好不容易回趟家,吃到老媽弄的飯菜,並非是什麼昂貴的山珍海味,隻是一盤盤普普通通地道的家常菜,卻能吃出種難得的滿足感,感動得熱淚盈眶後開心得合不攏嘴,其實這就是一種最為平凡且珍貴的幸福。像這類以食抒情的題材常常會出現在電影中,成為一種屢見不鮮的拍片模式,但卻又有種讓人明知是無趣的陷阱還非往裏跳的衝動,一個是美食的誘惑,二就是情感的共鳴,早知這類電影的套路很陳詞濫調,但也還會被吸引去關注。
拍這類題材的電影最有兩把刷子的可以說是日本,在以往很多日本電影中都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對於食物細致入微的講究與精致的製作,日本料理常常給人一種難以下咽的感覺,並非是味,而是其形,過於精致化,就像一件件隻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藝術品,叫人難以啟齒,但這也成為了這類題材影片的一大看點,在大飽眼福的同時,還會不知不覺的產生一種觀賞欲,就算是望著那些美食吞吞口水也會覺得是件幸事。另一個就是日本的電影非常善於利用自身傳統的飲食文化,去激發出人們內心深處各式各樣的情感與感悟,例如一顆簡單的飯團或一碗普通的拉麵就能引發出強烈的思親或是思鄉之情,在聚精會神用心的烹飪過程中就能獲得生活激情與動力,以及從食物中捕獲到的快樂,而這些電影其實都蘊含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幸福都是由味而生的。
理性的想想比起俗套的好萊塢式愛情片來說,以食抒情的這類電影題材可能會更容易讓人審美疲勞而提不起興趣,所以就需要加入一些特別而富有新意的元素。在電影《海鷗食堂》與《南極料理人》裏就將地點搬到在了芬蘭與南極,跳脫了日本這一地域的局限性,起碼環境讓人覺得是很有新鮮感的,除了改變拍攝地點外,就是把創新的點放在食物上,在電影《幸福的馨香》中就融入了上海菜,在烹飪上來了個合二為一,也足以吸引人。而在電影《蝸牛餐廳》中就往影片裏加入了很多魔幻與童話的元素,整部影片看下來就像是在愛麗絲夢遊仙境裏了逗了一圈,可以說是一部充滿了童趣卻又不失感動的電影。
《蝸牛餐廳》講的其實也是個很俗套的故事,由柴崎幸扮演的倫子因不滿母親的行為舉止與外麵的流言蜚語而出走他鄉,卻不幸屢次遭受打擊而得了失語症,隻能無奈回到家中勉強跟母親一起過日子。從小倫子就有開餐廳的夢想,後來在兒時玩伴的幫助下,把家對麵的破舊倉庫裝修成了一間特別中不失平凡的“蝸牛餐廳”,與其他餐廳不同的是,在這裏每天隻會招待一桌客人,而且倫子做出來的那些看似極為普通的料理卻充滿了神奇的魔力,幫助那些深陷情感與生活困境的人從食物中體會到了那難得的希望與幸福。後來倫子得知母親身患重病後,同樣也用自己精妙的手藝打破了兩人長久以來的隔閡與誤解,重拾了那冰封已久的濃濃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