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財務與會計獨立運行的必要性總結
財會研究
作者:何雨茜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企職能的分開,企業成為自主盈虧的法人實體。為了建立和完善現代化企業製度,適應我國財務會計最新改革計劃的新要求,要求對企業內部財務與會計的職權進行分離。
關鍵詞:財務管理 會計 關係
一、財務與會計的聯係
會計是財務的基礎,財務離不開會計。會計與財務都具有全麵性綜合性的特點。會計是財務的基礎,財務預算決算,計劃控製的依據都來源於會計,完整的會計信息資料能大大減少財務決策風險。
財務與會計,兩者都是為特定對象—財務主體和會計主體所服務的。作用的對象都是價值,即單位資金的循環與周轉,主要是對各類財產製度實施的監管,以達到幫助企業實現增產節流的細節目標。
二、財務與會計的區別
(一)概念不同
財務管理是統籌於相對的宏觀目標整體下,以微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以價值為對象,關於資金的籌集與投放、資金的收回與分配、資金耗費和結轉的三方麵活動。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主要依據,借助於專門的技術方法,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並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收支實行監督。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通用的要求。
(二)本質不同
會計上是一個經濟信息係統,旨在提供有助於經濟決策的會計信息。它以貨幣作為主要的統一的計量標準,以提供、加工和利用財務信息為目標。來達到反映經濟過程、參與經濟管理的作用,從而滿足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
財務是指企業以資金運動形式反映的經濟活動。本質是資本價值的經營,資本流通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具體運行,是以得到價值量增加的貨幣資金的收回,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綜合性管理工具。
(三)目的不同
會計是為經濟管理搜集、處理、存儲和輸送各種會計信息,對客觀經濟活動的合理、合法有效性進行考核與評價,也就是說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是為了在繁瑣、複雜的指令傳達實施後能夠記錄下真實的“活動映像” ,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由此也決定了行業采用的製度計量具有穩定性,即使是有不同的會計師對同一業務進行核算查實,在關鍵部分也不能出現較為嚴重的不統一。
財務則非如此,對其進行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為了能夠讓企業的舉措更加正確,使企業能夠在相同條件下實現利潤最大化,所以對其結果的要求就更加寬鬆,這也就是為什麼財務沒有固定的標準,隻要合乎企業的利益即可。
(四)側重點不同
相對於會計而言,財務側重於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是在企業分配資本的運作中一種比較綜合、全麵的工作,而對其的管理也主要通過貨幣實體的流通走向並表現出的貨幣關係得以體現。會計則並非如此,會計更加側重於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因其更著眼於整個資金流向鏈中更具象的貨幣數額的變化,通過數字的變化對相關運動進行記錄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