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市場的下跌並非總是壞事,而是需要用瞻前顧後的觀點進行具體分析,目前的市場形勢有4個重要特點是值得關注的:
一是市場走勢與政策意圖、消息麵發生越來越嚴重的背離,與前期相比,特別是與“兩會”行情和“6 ·24”行情相比,這種變化預示著市場運行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如果我們將市場所表現出來的走勢始終看作主要由市場內在的節奏與政策外加的幹預兩種力量所決定的話,2002年以來的這種力量變動及對市場走勢的影響可明顯劃分為三個階段。“兩會”行情期間政策外加幹預的力量要明顯強於市場內在的運行節奏,因此市場走勢基本是由政策主導的;“6 ·24”的行情事實上隻有幾天的報複性上衝,以後就是綿延的陰跌,這一階段二者的力量大致處於相持中,市場內在節奏的影響力逐漸明顯;而最近一次破1500點以後的連續下穿和政策麵引發的連續的反向效果,則表明市場走勢已進入一個由市場內在節奏所主導的運行階段,這意味著調整正在進入最後的階段,對於大盤重新恢複自己的彈性和未來的行情無疑是好事。過去10年中,在每一次下跌而由政策進行短期支撐和拉動後,市場都會重新尋求自己的支撐位,然後才會有行情的持續啟動,這大概也就是哲學中內因與外因關係的規律。
二是投資者的反應已進入“信心的流動性陷阱”區間,目前政策利好刺激已基本處於無效甚至負效狀態。在宏觀經濟學關於貨幣政策調控有效性的研究中,凱恩斯曾提出過“流動性陷阱”的命題,其意是指,通常情況下利率的降低可以刺激投資者減少現金持有、增加對金融資產的需求,從而達到刺激投資、改善經濟運行的目標。但是事實上當利率調低到一定程度後,投資者因形成利率持續下調的預期,不再增加對金融資產的購買,而是選擇繼續持有現金,保持流動性,這時候利率下調的刺激效果就不再明顯。因此流動性陷阱的命題反映了貨幣政策調控的有限性,這樣的原理同樣可以應用於證券市場中由政策刺激而希望維持的投資者信心。2002年以來我們在不同階段都看到了大的利好政策出台的刺激效果和對指數的支撐作用,但就整體過程而言,更為明顯的是政策刺激效應的持續遞減和指數支撐位的持續下移。在這一區間中,政策利好的效果已不明顯,利空消息的影響則會十分顯著,“出謠”、“辟謠”的事會不斷發生,上周有關發行大盤股、推出股指期貨、QDII與CDR、外資並購與國有股減持等消息引發的係列恐慌表明,一些中性消息、一些披露不夠準確的消息都會因為投資者信心的不足而出現放大的反應。
三是過去由連續的政策幹預所形成的市場走勢,意味著技術分析在目前的效果有限,尤其是短期分析的準確性很低,單純依靠技術分析進行投資判斷,設置支撐位、心理價位等,有可能進一步影響投資者信心。正如經濟運行有自己的周期一樣,證券市場的走勢也應該有自己的周期和節奏,反周期的調節不論其有效性如何,都必然會打亂和改變原來的周期性波動,在證券市場的技術分析中也就意味著會打亂和改變技術指標和圖線組合。這就是說,2002年以來的市場各項指標中帶有較強的政策幹預的因素,其中既反映了市場內在的東西,也反映著政策幹預的結果。如果說從現在開始的下一個階段市場將逐漸恢複自身的走勢,或者說政策幹預的效果不再明顯,那麼各項技術指標可能會更多地反映市場本身的趨勢,與過去所形成的技術指標之間就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和不可參照性,有的甚至具有了“騙線”的特征,近來各種支撐位的無效性也正說明了這一點。顯然,這一階段中過分依賴技術分析不一定是可取的投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