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市民對購買保險並不是特別認同,但浦發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認為,收入越是低的市民,越有必要購買保險,眼下醫療費用較高,工薪家庭購買醫療保險,這樣在出了意外後,才能給自己治療的機會,才能給家人一份保障。所以建議市民至少要買一份大病險和意外險(現在的大病險雖然都帶意外險,可賠率並不高,另保一份意外險也就百十塊錢,很劃算的)。
銀行工作人員還建議要理財的市民,每月要做好開支記賬,每月月底進行盤點,這樣一個月下來,才能發現自己的開支是否合理,不斷進行總結,找到最合理的開支方式。
十、莫看錢小心裏踏實
如今,絕大多數的百姓家庭手頭上都有些閑散資金,少則四五萬,多則十幾萬幾十萬。這些錢存銀行吧,現在儲蓄利率很低。如五萬元存款,除去利息稅,實得存款利息不足千元,入心不甘;投入股市吧,進進出出忙碌一年,非但可能是白忙乎一場,說不定還把老本也賠進去了百分之三四十,心有餘悸;投資房產、實業吧,杯水車薪,又幹不成大事,的確讓人煩心。
其實,5萬、10萬元資金也能理財,買國債、辦保險、投資開放式基金,理財不是大資金的專利。
首先,作為理財師理財的代表樣式,基金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渠道,尤其是開放式基金,由於規模不固定,投資者可隨時申購和贖回,因而,對基金經理人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設立的三隻開放式基金與同期上市的封閉式基金相比,其淨值平均增長水平要高出54%。當然,較高的申購、贖回費用決定了開放式基金是個長期投資品種,其收益並非主要來源於買賣差價,而是分紅回報。從分紅水平來看,南方穩健成長、華安創新、華夏成長分別實現中期單位分紅0.025元、0.022元、0.027元,遠高於儲蓄利率,因此,長線基金投資可能是實現資金保值、增值的最佳途徑。
其次,國債和保險也具備一定的投資價值。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收益較為穩定,風險又很低。國債自不必說。目前保險也從最初的單純保障型險種發展到了現在的投資連結型、分紅型、儲蓄型險種,且保險期限也越來越短。一些在銀行間代理的險種更兼具保證本息和分紅功能,有的甚至采用了固定回報率的方式,如太平洋保險一年期的"安居理財"險,資金年回報率為2.25%,同時還為客戶投保25萬元家庭財產險,有雙重獲得的效應。這樣理財雖然獲利小但安全,能讓人心裏踏實。
十一、緊緊握住收益的手
投資者要想在“吃好”和“睡好’之間找到均衡點,首先應準確理解自己追求收益的行為,扼住收益的咽喉。下麵我們以教育投資理財為例來分析一下收益是如何影響家庭個人投資者的。
1.投資理財的原動力——收益
為什麼幾年時間人們的思想就來了個大轉彎?許多人迷惑不解。其實,從投資理財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我們就不難看出,這是人們投資理財行為的調整,因為教育投資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投資理財行為。
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文化程度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日益擴大。城鎮就業者中文化程度越高,收入就越高,而這種趨勢正在逐年擴大。例如,1990年,小學文化程度的就業者與大專以上學曆的就業者入均收入之比為1:1.2,而到1996年,小學文化程度與大學本科文化程度的就業者的收入比為1:1.7。隨著國家“腦體倒掛”現象的扭轉,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於孩子教育的付出可帶來今後高收入的回報,這已是家長們的共識。因而,對孩子高價買教、超前教育等事情日益普遍,而習慣上也將之稱為教育投資。
教育投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投資理財收益最簡單且最實用的範例。作為家庭和個人所進行的投資理財,其目的就是為了取得某種使用價值或價值,即為了某種回報。投資買健身器材是為了它能給自己帶來健康,投資股票是因為股市能讓自己賺得更多的錢,而教育投資則是為了今後的高收入。投資者所追求的這種使用價值或價值,正是投資理財的收益,投資理財的收益,才是教育投資者不遺餘力對孩子進行投資的誘因。人們意識到教育投資可獲得高回報時,其投資理財的熱情也就上來了。
投資理財的原動力是投資收益,投資一個項目,不要從這個項目本身是否先進或是高科技出發,而要從該項目是否能給投資者帶來收益考慮。例如,現在人們都比較關注對高科技進行風險投資。許多投資者在決定進行投資時往往考慮該項目的科技是否先進,項目負責入是不是名人,而沒有考慮該項目真正投產後是否有市場,是否能給投資者帶來預期的收益。
投資者追求投資收益是經濟的規律,通過投財收益來影響人們的投資理財決策,才是真正的投資自由。在當今,作為家庭投資者,考慮其投資理財的收益,不僅正確而且也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