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投資理財的策略(4)(1 / 3)

該報告由零點市場與調查分析公司完成。調查采用多段隨機抽樣的方法,對五市2120位普通居民實施了入戶訪問。報告中定義個人投資者為目前有以個人名義進行以下金融投資理財行為之一的人:炒股、債券/基金買賣、定期儲蓄、購買投資理財型保險、外彙買賣。從個人投資者目前選擇的金融理財工具的種類來看,呈現出以定期儲蓄為主、組合考慮的特點。各種理財工具由於其本身功能、易接觸性和進入資本限製的不同,不同類型的投資理財人對選擇呈現一定的差異。

定期儲蓄:總體而言,80%以上的個人投資者(一半以上的受訪總體)目前是各大銀行的定期儲蓄用戶。這一比例在25歲以下的年輕投資者中達到最高,為86.3%,即年輕人會更依賴於這種簡單方便的投資理財方式,由此,表明定期儲蓄這一方便快捷、低風險低收益的傳統理財工具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較不同城市,上海市的個人投資者中定期儲蓄用戶的比例最低,不足七成。

股票:五市36.3%的個人投資者(總體:24.9%)進行了股票投資理財,其中26歲至45歲的投資理財人中,更有四成以上的股民,學曆越高的投資者中股民數量越大。上海市個人投資者中的股民比例高達56.4%,明顯高於其他城市。

債券/基金:五市11.2%的個人投資者(總體:7.7%)正在進行債券/基金的投資理財,這種投資理財工具更多地表現為國債的認購,46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中選擇這種投資理財工具的比例較其他群體略高;北京市個人投資者中進行債券/基金投資理財的比例接近兩成,明顯高於其他城市。

外彙:目前隻有3.4%的個人投資者(總體:2.3%)正在進行外彙買賣,而男性、26歲至35歲的高學曆者中,進行外彙買賣的人群比例較其他群體更高;北京市參與外彙買賣的個人投資者,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城市,達到5.6%。

值得關注的是投資者投資理財工具選擇的多元化趨勢,接近四成的個人投資者目前采用了至少兩種投資理財工具,開始進行理財工具的組合,其中26歲至35歲、擁有本科以上學曆的個人投資者中進行多種投資理財產品的組合選擇的比例更高;上海市、北京市的個人投資者中盛頓,均有四成以上至少選擇兩種投資理財工具來進行風險和收益的組合,顯示出組合型投資理財產品/服務蘊含的巨大潛力。

看來,隨著可選擇的金融投資理財工具的逐漸增多,越來越多,“將所有雞蛋放入一個籃子裏”的時代已經過去。

九、防禦型通用組合策略

一個投資理財方案的基本特點,在很大程度上由個體所有者的地位和性格所決定。那些不能承受風險的人,應該對他們的投資理財取得較低的回報感到滿意。投資者所預期的回報率是或多或少,與他準備承擔的風險成正比的。

在對投資者進行分類之前,首先需要對投資和投機的區別作一界定:投資操作是基於全麵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和滿意的投資回報。不符合這些要求的操作是投機性的。

典型的防禦型投資者將注重本金的安全;他會及時購買證券,一般將長時間持有這些證券;他注重年收入,而非價格的迅速變化。因為交易費、稅費及其他原因,防禦型投資者把重點放在長期本金價值的增長上,而非每年收入。我們平常所稱頌的理智的投資者,更多地是指性格上的特點而非腦力上的。防禦型投資者多半是那些缺乏專門時間和專門知識去打理投資事務的人,既想安全又不願過多地煩心。對於防禦型投資者來說,保持投資理財的理性是很重要的,而理性即要遵守一些合理的相當簡單的原則。

防禦型投資者應該將其證券投資理財簡單地規劃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合適的債券,另一部分是多樣化的主要普通股。投資者必須就兩者之間的比例作出選擇。

一種是把這個比例固定,例如永遠是50%;當市場水平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使這個比例改變後,例如到55%或45%,他將進行不經常的調整以恢複到50%的比例。

另一種選擇是,當他感覺到市場水平高得危險時,他可以減少普通股的持有量,使其低於50%(低到25%);相反,如果他認為股票價格的下跌使得它們很有吸引力時,他可以提高這個比例(可能高到75%)。在兩個主要的投資媒介之間,標準的劃分應該是相等的,即50%對50%。增加普通股持有比例的正確理由,是在持久的熊市中出現“廉價”水平;相反,當投資者判斷市場水平高得危險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普通股的比例降低到50%以下。

這個看上去有點過於簡單的50∶50公式,表述起來簡單,而遵循下去卻不容易。在這個公式中,指導原則就是盡可能符合實際地維持債券和股票持有之間的均等劃分。當市場水平的變化已經提高了普通股的比例時,例如55%,那麼,可以通過賣掉1/11的股票,並將收益轉移到債券而恢複平衡;相反,當普通股比例下降到45%時,則用1/11的債券資金購買另外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