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後奧運時代的中國宏觀經濟(3)(1 / 3)

就如2008年全球的米價一樣,由於西方國家對於大米的需求相對較弱,而東方發展中國家對於大米需求迫切,隨著糧食的漲價,使得很多原本生活比較貧困、收入較低的人麵臨巨大壓力。中國雖然也由於通脹導致糧食漲價,但我國是大米生產國,以自需為主,漲價更多的是保護農民的利益,所以在大米價格上比國際價格的上漲幅度要緩和得多。

支持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是以美國、歐盟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推行的生物能源政策,即將農產品用作生產能源,這導致了全球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增加。再加上世界氣候的異常及天災人禍等因素,農產品價格處於總體普漲的趨勢。

最近幾年新興市場國家的股票每年平均回報率高達39.9%,市值高估要超過西方發達國家,新興市場股票的市盈率比發達國家高出120%。股價定位不合理,市盈率偏高,國際投資者對於這些市場是抱著快出快進的態度來控製風險,即“熱錢”在某個新興經濟國家熱炒一把迅速撤離,一旦市場有風吹草動,國際投資者就會將資金撤離新興市場。

美國經濟正在放緩,大家把目光轉到中國、印度等人口眾多的新興國家來,人們稱這些新興市場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而中國被稱為這輛火車頭上的發動機。中國在經過黃金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後,2008年經濟發展也在放緩,後奧運時代的中國經濟撲朔迷離,這裏有國際

的影響,也有自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弊病,更有金融政策的原因。

二、 2008年中國的經濟現狀

中國經濟怎麼了?中國是否也發生了金融危機?這是困惑著政府、經濟界的學者、實體經濟的管理者與廣大老百姓的問題。中國經濟正徘徊在通脹下滑的十字路口,如果處理得比較好,就不會出現拐點。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的發展態勢,處於一個上升的通道,隻不過當前的經濟形勢比較複雜。

1. 經濟還徘徊在十字路口

隨著奧運會閉幕式的燦爛閉幕,不少國外機構開始放言,中國也將遭遇所謂的“奧運魔咒”。其實,它們所謂的“奧運魔咒”,對其他小國家還可能顯靈,但對中國根本就不會有效。我國當前經濟出現的困難,根本就與“奧運魔咒”無關。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夏季奧運會主辦國的經濟增長通常在會後第二年受到影響。主辦國的GDP增長在奧運年都會加速,但次年便明顯減速。而這一點在中國很特殊,因為我們國家在奧運會之前的GDP增長速度已經是在放緩,所以奧運之後經濟減緩不應該是奧運的原因。

2007年第四季度實行了從緊的貨幣政策,但老百姓在經濟上沒有看到實質性利好,從緊政策下中國實體經濟開始走下坡路。

這些緊縮的措施,不僅造成了樓市的低迷、企業資金出現危機,還造成了股市的暴跌。也正因為經濟滑坡到這個節骨眼上,政府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2008年下半年開始了一些政策微調,包括對出口企業的稅收調整,扶持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比重等,但這一切看來還是杯水車薪。

2. 警惕“熱錢”抄底中國經濟

一提起“熱錢”,人們就會想起11年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熱錢”又“掃蕩”了鄰國越南,使得這個新興經濟體爆發了一場金融風暴,出現越南盾迅速貶值,股市、樓市暴跌和物價飛漲等亂象。

“熱錢”就是遊資或投機性短期資本,它就像金融惡魔一樣到處流竄,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無論是發生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還是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熱錢”都起到了興風作浪、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是否也存在著大量的“熱錢”呢?我們吸收外資來華投資,我們內心希望它們是長期投資,而非短期的投機。但是這隻是我們的期望。

盡管對“熱錢”流入中國的數字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於人民幣升值、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利差倒掛、2008年股市的暴跌和樓市低迷,一定會誘使國際資本大舉流入中國。

中國社科院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近五年來流入中國的“熱錢”規模約為1.75萬億美元,而且還在以各種途徑不斷湧入中。

“熱錢”進入的方式在2008年正在改變,先是從幾年前的大舉進入房地產市場,之後又到

股票市場,然後到銀行體係,再到目前的民間信貸市場與地下錢莊,以及到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這正是近年來“熱錢”進入中國的路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