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想刺殺董卓的人,都難免要麵對董卓的義子溫侯呂布,除了他自己。呂布在這個時代是武力無敵的,所以曆史上王允的“連環計”雖然本質也無非是常見的美人計,卻能名傳千古。因為這是當時最有效的辦法。
但有些問題是不能回避的,比如命運之書賦予的任務“董卓死亡”,又比如“呂布”之名的爭奪。後者不是任務,這是兩世呂布之間的約定,這世界隻能有一個無雙的強者,隻能有一個呂布呂奉先。
這個決定卻被所有的謀士和將領反對。反對聲最強的是田豐,他冷著臉逼問道:“公為刺客乎,為牧守乎?”
荀彧也勸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呂將軍不因董卓示好而忘國是,常記討董之願,故為良士。何不出兵潼關,而欲行險刺殺呢?”
沮授、辛評、辛毗等人皆道:“若主公討董,我等願同行。孤身入西京行刺,非君上者所為也,切莫再念。”
典韋道:“主公不記得俺是刺客出身麼?既要殺那董卓,隻需交給俺就是。主公擔負冀州百姓所望,不宜行****之勇。”
呂布忽然笑道:“叔欽,莫非讀了《書》經,‘****受洪惟作威’,我是那種殘暴無道、眾叛親離之人麼?”
典韋慌忙道:“主公,俺才疏學淺,用錯了詞求您責罰。”
這時,許久未語的審配,開口道:“主公有仁義之名,非殘暴之徒。然而若執意行險,恐難免眾叛親離。”
“你!”呂布怒衝衝地盯著審配,審配目光堅定,毫不動容。其他謀臣急忙勸說審配道歉,審配卻道:“我並未無禮,隻是一句直言,莫非主公容不下麼?”
呂布鬱悶道:“罷了,罷了。諸位都是忠義之士,直言勸諫,我心甚慰。但是,一則我決意親手殺董卓,二則我與呂溫侯約戰就在今年。此行去長安,卻是一舉兩得。”
荀諶忽而問道:“諶不通武事,隻想問主公能必勝溫侯乎?”
呂布楞了下,他現在的武藝狀態已經恢複到了前世巔峰期的九成,與現在這時間段呂溫侯的狀態大致相同。但是兩人的身高力氣方麵的差距仍然存在,這是極大的劣勢。若隻是單純的比武,憑借著知己知彼的優勢,呂布自信可以勝出;但這次是“姓名”之爭,更是性命之爭。一旦涉及搏命,身體的優劣之差立刻凸顯,何能言必勝?
“願隨行主公左右,若有危難,雲先赴死。吾亦聞呂布勇武,不畏也!”
這北地語調朗朗悅耳,呂布把目光投在趙雲麵上,見他一臉真誠地望著自己,不禁道:“子龍在此,天下我(有)……都去得!”
此事終究商議未果,呂布去謁見蔡邕,將董卓的命令轉告,並反對蔡邕去長安。蔡邕卻悵然道:“去年來鄴,僅我與阿琰。家上老幼被掠遷至長安,我當應召而去。”
呂布道:“董卓將敗,長安凶險,蔡師若去長安,將恐被善妒的清流名士伐害。不如我代為前去,尋找機會將蔡師家小接來鄴縣。”
蔡邕自然不知他自己是死在王允刀下,故聽了這話不由得楞了,繼而道:“董相要召我,奉先如何能代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