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卦值坤,故多班采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應輿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與秦同分,故多悍勇。在《詩》,文王之化,被乎江漢之域;秦豳同詠,故有夏聲也。其山林澤漁,園囿瓜果,四節代熟,靡不有焉。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莫同書軌。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遊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
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
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
“古蜀國?夕瓏,你突然提及這個古蜀國作甚?”吳名不解地望著趙夕瓏問道。
倒是張建安仔細地聆聽著這段話,仔細地咀嚼著這其中的文字,喃喃自語道:“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這個蠶叢王和這個魚鳧王都是古蜀國的王,紅色的眼睛,巫靈族人的第三隻眼睛,難道說!”吳名吃驚的看著這個祭台,訥訥地說不出話來。
“恐怕,這隻紅色的眼睛也和這古蜀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張建安肯定地說道。“特別是這個蠶叢王,古書上麵記載,他擁有重瞳,而在整個華夏的曆史中,記載的重瞳者不過八人。這八人分別是倉頡、虞舜、重耳、項羽、呂光、高洋、魚俱羅、李煜。”
“倉頡是黃帝時代的造字聖人;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三皇五帝之一;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項羽則是曠古絕今的“西楚霸王”......”吳名被這八個人的聲明給震撼到了,這八個赫赫有名的人在曆史上麵都留下了濃濃的一筆。
這時,趙夕瓏開口說道:“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裏,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
而在中國古代,古代相術認為重瞳是一種異相、吉相,象征著吉利和富貴,往往是帝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