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楊應龍是播州世襲第二十九代土司,要說到播州楊家,還得從很久以前說起。最早可追溯到漢初的楊喜。楊喜何人?此人原為劉邦手下,項羽自刎後,他和呂馬童、呂勝、王翳、楊武五人各搶得項羽屍身一部分,因功封為赤泉侯。這點,在司馬遷史記中的項羽本紀裏有記載。赤泉即是河南南陽,由此,楊喜開創了一個著名的名門望族即弘農楊氏。弘農楊氏在中國曆史上出了許多厲害人物,比如漢代的楊敞、楊惲、楊震,被曹操殺的楊修,也是他後人。如果這幾個還不怎麼地的話,那隋文帝楊堅就厲害了,在易銘的時代,楊堅甚至被一些人捧為中國古代影響最為深遠的帝王。光有隋朝楊家還不算完,到了後來,還出了書法家楊凝式、詩人楊萬裏等等人物。
至於怡晴這一支楊家,源自唐朝乾符初年,因南詔攻陷了播州,太原的楊端響應招募,舉家南下,收複了播州城,為播州人所信服。經曆了五代十國時期,楊端的子孫都世代占有該地,為當時天下實力最為強大的土司勢力。到了明朝時侯,在播州設立宣慰使司,轄地大致相當於今貴州遵義市及四川一部。
明隆慶五年,楊應龍世襲了父親楊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職。萬曆十四年,楊應龍升任都指揮使,因從調平定川西叛亂有功,被加封為瞟騎將軍。後來因紫禁城大殿失火,楊應龍主動向朝廷進獻大木七十棵,自赤水放排,經長江而下,運河北上,費盡心思,巴結萬曆,受賜飛魚服與都指揮使職。
但是,楊應龍世襲了播州宣慰司後,多行不義,四處襲擾,見四川官軍弱不經戰,楊應龍更加有恃無恐,早就想占據整個四川,獨霸一方。後來愈加狂妄,在居所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儼然是一個土皇帝。從萬曆二十年起,楊應龍就時叛時降,反複不定。萬曆二十七年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派都指揮使楊國柱討伐楊應龍,結果三千軍隊全軍覆沒,楊國柱戰死,天下震動。
當時,朝鮮的戰事已經結束。因此,明神宗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楊應龍問題。他任命李化龍為湖廣、川貴總督兼四川巡撫,郭子章為貴州巡撫,討伐播州叛軍。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初,各路兵馬陸續彙集播州附近。李化龍主持討伐全局,坐鎮重慶;郭子章以貴州巡撫坐鎮貴陽;湖廣巡撫支大可移駐沅江。明軍分兵八路進剿,每路兵馬約三萬,共計二十餘萬人。
羅古池一戰,楊應龍之子楊朝棟就差點被俘,明軍一直攻到了婁山關下。婁山關是楊應龍老巢海龍囤的門戶,與海龍囤並稱天險,易守難攻,但是,卻被明軍在四月至六月兩個月內連續攻破。六月初六日,楊應龍自縊,其子楊朝棟、弟楊兆龍被俘。
此戰役前後曆時一百餘天,明軍斬殺楊應龍的部眾兩萬餘人。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李化龍班師回朝,並將楊朝棟等六十九人押解到京師,磔於市。至此,平播一戰以完勝結束。這一戰,雖然耗費了湖廣、四川、貴州三省財力。但是,正如當時的官員朱國楨所說,如果不平定播州,四川周邊的少數民族就要紛紛效仿楊應龍,非但四川不保,雲南、貴州也可能不保。後來,瞿九思編《萬曆武功錄》,稱平定楊應龍是“唐宋以來一大偉績”。
是役被稱為“明末播州之役”,也是“明末三大征”之一。怡晴還說:官軍攻破海龍屯時,楊應龍見局麵無可挽回,為保留楊氏血脈,遂將幼孫承藩和金印托付心腹,從海龍囤古堡後麵山崖逃脫。
而楊怡晴便是逃脫的楊承藩之女,幾十年來,楊家在黔北隱姓埋名、輾轉流離。千秋先生率義軍攻取黔北後,楊承藩才公開身份,以金印召集楊家舊人,從此舉家投靠了義軍,目前其兩子均在軍中服役,小女楊怡晴自然就成了吳琦玉身邊的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