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四人從住處後門,偷偷溜出來,易銘前頭自顧自地走著,那韓知禮趕忙要求前頭帶路。他哪裏知道,易銘對於這縣城,山形水勢,早就爛熟於心。雖然這幾百年前,城裏建築布局大相徑庭,街道走向也不盡相同,但山還是那些山,水也還是那些水,這個是永遠更變不了的。
走到南城門,城門洞口有軍士值守,見易銘一行前來,起初本想阻攔,但其中一個,昨日裏早見過易銘,此刻認了出來。又見後麵跟著韓知禮、楊明義及怡晴,知道是這大爺們到了。因為韓知禮、楊明義是這軍中上上下下都幾乎認得的人物,隻有怡晴他不認得,那軍士隻見這姑娘漂亮,不敢放肆盯著,但還是餘光偷偷瞄了好幾下子。
這家夥不自覺跪下了,旁邊幾個惶恐,也知道主公駕到,也跟著跪下,幾人行為自然引來周圍不少百姓駐足觀看。
易銘走近,扶了這幾個起來,又說了聲:“免禮免禮,弟兄們辛苦了,吃飯沒有?”這幾人見他關懷備至,又生性隨和,自然感動不已,都說:“吃了。”知道易銘出城“公幹”,再三請示說要隨駕護衛,但均被易銘謝卻。
走到江邊,易銘見竹林茂盛,不少雜樹穿插其間,對麵火焰山,亦是綠樹成蔭。眼前江水,出奇清澈可見底,江麵有微風輕拂,波光粼粼。易銘幾人沿江邊小道往北走,河邊少有閑雜人等,不及百米,望見前頭有倆老翁正無比神情專注地釣魚。
易銘對於此道頗為愛好,見狀來了興致,於是三步並作兩步,趕到二人身後。
那二人並排坐著,身前放置著七八根竹釣竿,釣線卻似乎是綁著麻繩,易銘很想知道這線那頭的魚鉤是怎樣製作的。
此時一老翁正從河裏收線,等他提出水麵,易銘看了看,感覺是用縫衣針淬火而成的,相同的經曆易銘小時候也幹過,那時候也是現在這樣,鎮裏連魚鉤也幾乎沒得賣。
易銘見他們的釣具很原始,不像自己時代裏,磯杆、彈杆、路亞、海杆形形色色花樣繁多,至於釣線,也有尼龍、碳素等等林林總總一應俱全。而兩老翁所用浮漂,似乎就地取材,是用玉米杆芯製成的。
正在這時,幾人都注意到了前方魚正吃食,那浮漂一點一點,微微顫動,易銘慌忙大叫:“上鉤了,可以下手囉!”
那老翁將竹竿往上一豎,果然魚已上鉤,野魚本就力氣大,所以已將竿子繃成弓狀,看樣子魚應該不小。那老翁手腳並用,正欲收線,不料一聲脆響,卻已斷線,剩下的線掠過水麵,被老翁收起,空中無助飄著。那線的盡頭,不說魚沒有了,就連浮漂、魚鉤都被拽了去。
幾人無不惋惜歎氣,那老翁見操之過急,因而斷了線、跑了魚,覺得可惜,也覺得在眾人麵前沒有麵子。他自我解嘲地哈哈笑了幾聲,對另一人說道:“這條起碼四五斤!”另一老頭也笑笑,眨眨眼,半開玩笑說道:“老哥,死的娃兒都是乖的,放跑的魚兒都是大的。”見被奚落,這老頭也不惱,也嘿嘿兩聲,自去重新綁線不提。
易銘見兩老翁麵前江邊浸著兩個竹簍子,水波晃蕩,那裏麵魚定然不少。易銘也喜歡釣魚,不過他那時候,縣城聚集了十幾萬人,其中有釣魚愛好的人還為數不少。所以江邊兩岸,釣魚的人直比那河裏的魚都多,易銘十天八天也釣不了一個,久而久之,也沒甚興趣了。
大凡是看到易銘及怡晴幾個一直站在身旁,兩個老頭時不時轉過頭一個個看看。易銘也覺得要打個招呼才是,就問道:“兩位老人家都這城裏人吧?”
兩人回頭,見易銘穿了一身土布的衣裳,與他二人無異,就並不理會,一言不答,回過身去,將眼睛死死盯著江麵的浮漂。
楊明義早就按捺不住,就說道:“喂!主……,問你們話呢!怎麼不回答?”他本來想說主公的,話到嘴邊,記起了易銘特地對他幾人交代過,不要對外暴露身份,所以話到嘴邊,竟硬是把這倆字兒咽了回去。
這倆老頭見楊明義說話缺乏尊重,其中一個不客氣地說道:“你這年輕人,這是什麼話?老子不長你的輩也要長你的歲。說話喂、喂的!真是些北方佬沒有教養。”那楊明義被嗆了這麼一通,氣的直跺腳,要不是顧忌易銘在,以他火爆習性,一怒之下,說不定會把這兩個都丟到水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