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三章:離奇真相(第十五節)(34)(1 / 3)

(34)

到遵義已是次日下午四時左右,早有信兵前來報告,說趙龍甲及眾頭領已在東門恭候多時。

得到報告,易銘內心振奮,叫過來李馬丁,傳令隊伍加快行軍,下了一個大坡,就到了城東。

首先映入易銘眼簾的,是一列磚石砌就的城垣,高約三丈,門樓高聳,為歇山重簷頂,頂脊雙吻對稱,脊獸瓦飾列於四角飛簷,門樓內外簷桁枋心,飾以彩繪。還有橫掛的巨大匾額,寫得有幾個字,易銘眼力不太好,走近了才認出來,原來寫的是:“迎旭樓”三個大字。高牆上麵垛口整齊,旌旗分列左右延伸開來,隔著十米八米就立有一竿,眼光依次看去,遠處可見角樓、箭樓陳列。城牆上有荷槍實彈的軍士來回走動巡邏,見了易銘大隊人馬,慌忙示意下麵打開了厚重的城門。

李千秋對易銘說道:“主公,這就到了,這裏是東城門,也叫迎旭門。”

易銘望著前方,心裏不解,就用他們倆私下交流的方式問道:“這遵義城幾百年前就如此規模了嗎?”

李千秋策馬前行,眼光不看易銘,答道:“當然!前幾年遵義城破敗荒涼,隻住有兩三千人,哪裏有這等規模。但自從成為我軍首府之地後,發展較快,四年下來,城內已有四五萬軍民。這街區已向四周擴展了不少,向北已至茅草鋪一帶。本來這麼幾萬人住不了這麼大地界的,但你得清楚,咱們那麼多的工廠和設施,都圍繞城市周邊布局建設,一則可以聚集和就近安置更多居民,方便管理;二來則是為了加強防禦。你看這遵義城,有內外兩道高大城牆,這麼圍起來,可謂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易銘就問道:“又是戰俘修的吧?”李千秋笑而不答,算是默認。易銘又問道:“我們要到哪裏?老城嗎?”李千秋答道:“正是!”

易銘又待要問,卻見前麵城門湧出不少人,看樣子是趙龍甲為首的那些人,易銘等人群又近了一些,發現那人群中有兩個熟悉的身影,正是趙龍甲、吳能奇。

到了城門下,易銘和李千秋下了馬,趙龍甲等二三十人,齊齊刷刷,早跪在城門前。

易銘知道,跪在前頭的這一群人,應該是李千秋說過的那些頭頭了,眼前這些人,是他手下的文武中堅及黔北一地的精英。

這自然又是一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寒暄場麵,這一行歡迎的人群中,易銘未曾謀麵的將領有錢虎乙、孫象丙、周文秀、鄭可望、王定國、馮德清、陳步明、褚正烈、衛好才、蔣赤信、沈實根等。當然,易銘在李千秋不失時機的提醒下,與這些人久別重逢,一一的熱烈敘了敘舊,他胸有成竹,自然沒有露出絲毫破綻。除了那些將領,另外還有朱信、秦任、尤華、許鐸、何宴、呂複、施道、張開、孔佑、曹儀、嚴素、華離、金貴以及楊承藩等文人。

在所有這些人中,易銘印象深刻的就周文秀、朱信、秦任、錢虎乙及楊承藩五個。

周文秀其實長相很普通,隻有些文人習氣,不像其他武將粗魯憨直沒文化,所以有幾分儒雅的味道。易銘之所以能記住他,還源於李馬丁說過他們三人私下拜過把子,易銘不知道為什麼還要私底下搞這種小團體,自己已經是他們的頭頭了,再這樣做,究竟有什麼必要。他後來想了想,心裏以為:不管怎樣,有這麼兩個體己人也不錯。畢竟照李馬丁的表現看來,這個周文秀也應當和李馬丁一樣,事事站在易銘的立場,處處都願意為他考慮,吃得虧、受得罪,還可以為他當冤大頭,兩肋插刀、忠心不貳。

朱信和秦任年紀都四十好幾歲樣子,兩個都中等身材,身形均偏瘦,不過兩人倒是儀表堂堂,舉止文雅,談吐不凡。隻是兩人口音,多少有些區別。易銘聽李千秋提示方知,這兩人中朱信原籍河南洛陽,鑒於義軍源自河南,所以算是易銘老鄉。而秦任卻是山東人,據李千秋說,秦任在大明的時候,是個縣一級的官員,後來他官兒當不下去了,才投的義軍。

易銘知道這些文人中有許多都是李千秋的學生,但易銘不知道李千秋都教了他們些什麼?懂得多少?他還想到:假如這些家夥懂得多,憑自己這點水平,以後能不能服眾恐怕是個問題。因為他明顯感覺到,就這些文人,言談舉止之間,雖然虛偽迂腐,卻也不同尋常。一幹人中,尤以朱信和秦任為甚。

易銘心裏不禁感歎:李千秋這孫子在哪裏找來這麼兩個人才,怎地一個模子鑄出來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