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節:群英薈萃舒胸臆,少長鹹集齊獻策。
(49)
三日後,大會召開,此日晴空萬裏無雲,山城清風習習,不似前頭那麼燥熱難當。
大會於早晨九時開幕,地點就在易銘“黔北軍政府”府邸大堂,那一幹與會人等,用完早飯,早將這大堂,擠得滿滿當當。由於人多,左右都臨時加了四排,中間過道,也一並安放了座椅若幹,自此方夠。易銘到時,大堂內早已人聲鼎沸。
李易銘、李千秋、趙龍甲三人,在大堂熱烈掌聲歡呼下,信步走入會場,易銘走在三人前頭,身後李千秋、趙龍甲間隔十來步距離走在一起。韓知禮在易銘身前弓著身子,將易銘引向大位。易銘走到會場中央,麵向眾人揮手致意一陣子,方才回頭看了看,就又幾步前去,坐了正中座位,李千秋、趙龍甲分列左右站著,等得易銘落座,隨即也坐下了。
這邊三人方坐定,按照前頭安排,由朱信引領眾人,履行參拜主公的程序。一時之間,大堂二三百號人,黑壓壓跪伏於地。李千秋及趙龍甲,同樣離席,於易銘兩旁,也跪下施禮。眾人口中齊聲高呼:“參見主公!”伏在地上,整整齊齊地磕頭。易銘見怪不怪,大聲喊了:“請起!”眾人眾口一詞,又喊了:“謝主公!”方才起身一一落座。
易銘又差點喊了句“平身”的,話到嘴邊,竟生生給咽了回去。
在易銘時代,要是黨組織開這麼個規格的大會,要全場肅立唱國歌的!易銘暗地裏問了李千秋,那邊回答說沒有,易銘就很鬱悶,認為連個國歌也沒有,實在不成體統。於是建議幹脆就以義軍進行曲作為臨時國歌,其旋律照抄、歌詞照搬。
李千秋聽了,以為眼下情形,事到臨頭,教的來不及教,學的來不及學,恐怕來不及。隻是對易銘的提議,倒也沒有明確反對。
待眾人落座,普遍抽了一支香煙,又咂了幾小口茶,大會這才正式開始。當然,這第一天的議程,就由易銘一人講話發言,好比戲唱獨台,而這,是前頭籌備會議給確定了的。
其實易銘口才並不好,所以早已擬就了講話稿。這稿子由朱信、秦任幾個帶頭草擬,然後報與李千秋,潤色一番,易銘又親自改過,所以台上講來,還頗有些不同凡響。
這樣眾目睽睽之下作報告,易銘卻不陌生,前些年,在易銘還是支部書記的時候,每逢開個什麼群眾大會、黨員大會。易銘時常會在台上照著稿子,照本宣科、慷概激昂一番,即便沒有幾個人認真的聽。
但時過境遷,彼時豈可與當下相較,易銘如今可是一方軍閥,萬千人的主子,生殺予奪、專征獨斷。所以易銘講起話來,聲如洪鍾、語氣自然、抑揚頓挫、斬釘截鐵,又收放得體、從容不迫。一段講完,下麵掌聲雷動,這表達讚同的方式,也是前幾日李千秋特別交代了的,這會兒就不喊口號了,改為鼓掌。當然這裏頭也頗多講究的,比方什麼時候鼓掌?時間掌握在多長?熱烈程度如何掌握?都有預安排,無非是安插幾個人,下麵帶帶頭而已。
會議期間,集中研究了各地委員提出的議案及事關重大的議題。起首頭一個,就是範曠、楊承藩等串聯三四十人附議的提案,內容主要關於黔府軍政領導層的調整。
易銘雖然心裏早有準備,可分組討論時,還是覺得此議題,太過嚴肅而敏感,甚至他數度看了李千秋及趙龍甲,內心竟有愧疚之意。
大堂之上,針對確立李易銘領導地位的問題上,沒有什麼分歧,在與會代表看來,易銘的地位是無可撼動而天經地義的。
問題在於如何妥善安排李千秋及趙龍甲職務,大家夥認為:適當減輕李千秋工作重擔,合情合理,並無太多爭執。
隻幾個榆木腦袋一般的家夥,曲解了範曠等人意思,以為這樣做,是要清算李千秋及趙龍甲主政時期的過錯。所以就有那麼幾個,當即上表,彈劾李千秋及趙龍甲。同時羅列李千秋、趙龍甲十八樁大罪,且言之鑿鑿、有憑有據,比如任人唯親、獨斷專行、為非作歹、圖謀不軌……。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