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九章:兄弟重逢(第四十一節)(69)(1 / 3)

第四十一節:蟄伏幾載心意冷,誰知數年複鼎盛。

(69)

李自成得到李千秋等數千將士逃走的消息,震怒之餘,連番發令督促發兵追趕,隻因兩軍實在相距甚遠,奮力追了幾十裏,見仍然追趕不及,也就收兵回營去了。

那統兵在外的將領李過、高一功等,得到後方生變的消息,趕忙快馬趕來。自進了平陽城,問清楚事實真相,扼腕歎息不止。李過素來欽佩李岩為人,所以在城外亂墳崗尋得李岩、紅娘子屍首,痛哭一番,重新安排下葬。又在高皇後處見到了李岩小兒,於是帶往自己軍中撫養不提。他是皇帝侄子,對於皇帝誅殺李岩一事,雖然知道李岩冤屈,他也不便說什麼,隻是田見秀、劉芳亮等,惋惜之餘,捶頭頓足地在李自成麵前發了脾氣。自此那手裏頭有兵的,唯恐李自成狐疑猜忌,對他等不利,所以萬分小心地嗬護著自己隊伍。以至於後來李自成在通城九宮山被鄉民殺死,身邊也沒有幾個大將,所帶兵馬也少得可憐,當然,這是後話。

李千秋、趙龍甲等人帶著隊伍,日夜疾馳,渡過黃河,繞洛陽南下偃師。大軍在途中等了一整天,又派出探馬回程打探,也沒有探知李侔消息。李千秋無奈,隻得指揮大軍趕路,其間又遇到北上的明軍,隻好避其鋒芒。走到偃師,卻見楊明義奪了兩匹馬,換了騎著,居然死裏逃生,追上了大部隊。李千秋見楊明義匹馬趕來,向他問及李侔一行消息,楊明義說不上來,隻是他說李自成那裏,並無李侔消息,想來應當是跑了。不然,李自成定然不會再派人去追。李千秋想了一下,認為楊明義所說,大有道理。於是以為:這一次好歹總算救下了李侔,雖然還是沒有能改變李岩、紅娘子命運,但想到遠在黔北的易銘,他的目的基本達到。於是,李千秋沒有繼續留下來等待李侔,他向全軍宣稱:說李侔全軍覆沒,已經遇難,眼下之計,就是揮師南下,尋找李易銘。他故意讓所有的消息變得撲朔迷離,由於李侔和易銘都音訊兩無,以至於軍中謠言四起,都在說李侔和李易銘都怕是全死了。

大軍經河南、湖北、湖南,一路躲避襲擾,最終趕到了湘西及黔東北,方才找到相對安全的立足之處。回首一看,六七千人倒還損失不多。

殊不知李侔找李千秋大軍未果,李侔一行十數人,回鄉隱藏在杞縣、太康交界處的一座寺廟裏,為了掩人耳目,除了留一個小廝充作農戶,在寺廟不遠處給人當了上門女婿,其餘的都剃度出了家。

好在這廟宇由於兵荒馬亂,寺裏和尚早避禍四方雲遊、逃之夭夭了。李侔等人將留下的殘垣斷壁,稍加整修,這十幾人便裝模作樣,打坐念起經來,時間長了,坐地安身,廟子裏也漸漸有了香火錢。

不一年,清軍南下,進占河南,杞縣、太康,相繼陷落。李侔見豫內皆為清軍所占,雖然有當地民眾組織過一些抵抗,但清軍勢大,不幾年,由於情勢迅速安定,老百姓隻要有飯吃、有衣穿,不流離失所,就不會在乎是哪家天下,所以反抗竟然銷聲匿跡。見此情況,李侔心灰意冷,那些雄心壯誌都拋到九霄雲外,打定主意就此出家了。

那作農戶的小廝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縣上走上一遭,以寺廟采辦用度物品為名,打探消息。經多方接觸,常常從各種渠道聽到一些有價值的訊息。杞縣、太康,離南方湘贛鄂幾省並不遙遠,這幾年南方戰場你爭我奪,往往風雲突變,形勢反複不定。李侔數度想再次舉義,但一直缺乏良機。後來就得知西南方向,似憑空冒出來一股反清力量,槍支大炮、威力無比,聽說還擊敗了清軍十萬,擊斃了阿濟格。又乘勝追擊,占領了四川全境,天下震動,據說多爾袞也招架不住,兵敗之餘,派出使臣前往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