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七節)(75)(1 / 3)

第四十七節:自詡名士投內府,一場虛驚自膽顫。

(75)

這日吳琦玉早上在易銘處,安排完大事小務,剛回到李侔住處,一人就帶著方以智信函前來求見,吳琦玉管家說了,原來前來拜會之人是方光琛。

方光琛何許人也?方光琛字獻廷,徽州歙縣人。他是晚明重臣、兵部尚書方一藻之子,他善奕、能詩,少時多遊談,常常以管仲、諸葛亮自比。彼時,吳三桂為鎮寧遠衛的舅舅祖大壽所器重,任為中軍。其時方家得勢,吳三桂善於交納,於是主動拜於方一藻門下,照史書的說法,吳三桂與方光琛至此“締盟為忘形交”。方一藻去世後,方家勢微,方光琛雖然自視甚高,但一直仕途不順不得啟用,因而遂入吳三桂幕府,參與決策,開始了與吳三桂共進退的曆史。

在曆史上,方光琛是吳三桂重要幕僚,吳三桂衡州稱帝後,曾任方光琛為尚書,不過後來吳三桂敗,方光琛並二子被俘,於長沙淩遲處死,下場淒慘。

話說這會兒的方光琛,自清軍入關,他原本指望吳三桂“借兵平亂”之後,然後“許虜分封、裂土以酬”,再“中興明廷”,豈料吳三桂利令智昏、舉兵降清,為滿清所驅使,為其馬前卒,屠戮同胞。方光琛還多少有些氣節,所以心灰意冷,棄吳三桂而去。他後來南下,幾年來,不問世事,隱居於家鄉徽州歙縣。

後來,他偶然間聽人談起,說眼下西南之地有個什麼李易銘,本為李自成大順餘孽,很不得了。尤其打仗厲害,和清軍數度交戰,清軍均不能敵,四川都叫他給占了,看樣子會成氣候。

他又了解到,說桐城方以智都拖家帶口西去投奔了,昆山顧炎武也偷偷跑去了,就連餘姚黃宗羲黃老夫子,不怕千裏,不懼艱險也去了。據說這幾人都成了重要幕僚,頗受器重,甚至還有衡州王夫之,早早的就去了。

於是方光琛就有點動心,他以為:隻要能驅逐暴清、複興漢統,他方光琛就願意為此出點力。他想好了,畢竟這個方以智是本家,也是舊時老交道,自己也去,可以通過他引見引見。他還聽說李易銘從諫如流,尊重文人,其本身也是個大文豪。所以方光琛認定自己這一去,一身的才華或許就有了用武之地,何愁不能飛黃騰達呀!

因此,方光琛不再猶豫,舍卻家人,隻身一人往西而來。他沿江而上,風塵仆仆走到夔州,不料被蘇飛虎擒獲,差點以間諜刺探軍情罪處死。臨刑之際,方光琛大聲叫屈,再三申明自己是來投奔黔府,見蘇飛虎不信,隻好欺騙蘇飛虎,說是自己是方以智特地引薦的,還說方以智修書與他,讓他盡快趕來黔府共聚大義。

蘇飛虎不加甄別,就信了,非但信了,可能見方光琛家世顯赫,又文質彬彬、談吐不凡,投了黔府,將來或許前途無量。所以有心巴結他,就派了幾個兄弟,一路護送。

方光琛心情不錯、得意洋洋趕到了重慶,又在這裏遇見了一些家鄉故舊。原來下遊各省,不少文武人才,在清廷統治下過得不順心,早就往這裏來了。

他方光琛居於歙縣,消息閉塞,不知這投靠黔府,已然成為江南各省文人世大夫之流行風氣。所以方光琛懊悔不已,認為自己來的晚了。

方光琛行色匆匆翻過婁山關,一路看了,覺得黔府治下,井井有條。雖然山勢險惡,土地貧瘠,條件惡劣,但這兒莊稼長的好,老百姓生活富足。在他看來,這裏簡直是人間天堂,就是蘇杭之地,也不敢比。

他驚奇萬狀進了遵義城,毫不費勁找到了方以智,這方以智和王夫之等,正為易銘及思沅婚姻大事操心,見又來了個主意多的,於是順理成章,一封推薦信,介紹給了琦玉。

琦玉對方光琛何方神聖,並不怎麼關心,也對他顯赫身世,沒什麼直觀印象,隻是礙於王夫之及方以智麵子,她還是接見了方光琛。

方光琛感覺自己運氣不錯,初到黔府,就有幸見到琦玉這種實權派、核心層的人物。但他見琦玉架子大,不好說話,對他也絲毫瞧不上眼,開始時心裏就涼了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