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節:難得梟雄生悔意,妻子豈應關大計。
(82)
漢水之南,襄陽古城,清軍吳三桂將軍府邸,陽光灼燒之下,院內花草樹葉,和吳三桂的心情一樣,垂頭喪氣、落魄已極。
最近傳來的消息總讓吳三桂心煩,由於在與大秦國川東鄂西一帶的戰事中連連失利,讓吳三桂惶恐不已。就在前三月,駐守秭歸一線的馬寶將軍,欲以兩萬之眾突襲王定國五千餘人,可不知怎地,被人家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消息傳來,人人為之色變。甚至馬寶自個兒綁了趕來襄陽謝罪,如不是眾人力勸,吳三桂力保,恐怕馬寶羞愧之餘,還是要自殺。吳三桂還是信任馬寶的,所以費了好大勁,將馬寶好言撫慰勸了回去。
吳三桂怎麼也弄不明白,怎麼自己曾經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關寧鐵騎”不堪到了如此地步。想當年山海關外,自己傾心打造的數萬鐵騎,那可是連關外清軍都頗為忌憚的力量啊!哪知這幾年,仿佛突然之間,從西南方向冒出來兩個叫什麼李千秋、李易銘的,帶領一幫大順餘孽,憑借威力無比的各種武器裝備,打得清軍和他吳三桂的軍隊損失慘重、顏麵全無,更有阿濟格之輩,血濺沙場。
英親王阿濟格,也算得上滿洲勇士,入關之後,先是與他吳三桂及豫王多鐸等在山海關大破李自成農民軍,又以靖遠大將軍入山西、四川,切斷了李自成後路,屢次擊敗李自成,還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可謂戰功卓著、所向披靡。誰知去年南下征討黔北一地,卻落得個幾近全軍覆沒、自己死於非命的結果。繼而四川全部落入李易銘之手,要不是他吳三桂及時在荊襄陝南穩住陣腳,可能這兩湖陝甘,早就丟了。而自己和大秦軍隊作戰,幾乎每戰必敗,弟兄們提起大秦軍隊可怕的戰力和武器,無不心懷畏懼、膽戰心驚,要是大秦以後揮師東進北上,那結果想起來讓人不寒而栗。
他吳三桂自視勇冠三軍,這些年可說難逢敵手,怎麼在和這大秦作戰中,不但討不到什麼便宜,甚至一敗再敗。而最近他的將領總是抱怨,說什麼現在“大秦愈千、則不可敵”雲雲。
他麾下猛將馬寶,已數次要求率軍撤退,說前麵是硬骨頭,實在打不過,所以隻好據險扼守長江要衝。這一兩萬處處提防人家幾千人來攻,瞌睡也睡不安穩,老是讓弟兄們馬不離鞍、人不卸甲,緊張兮兮的都快給逼瘋了。馬寶還說,眼下就連弟兄們都有點輕視他了,甚至不太服從管教。說有些家夥還私自聯係大秦,暗中預設自己的後路,其反跡已現,如此下去,怎麼得了。
雖然眼下自己勢力遍及川、鄂、陝三省之地,坐擁十萬大軍,表麵上看來也深得多爾袞的信任,被賜予“專征”之大權。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眼下麵臨的危機,照此發展下去,鄂陝之地,恐怕早晚要落入大秦之手。按照副將楊坤的說法,眼下大軍軍心不穩、士氣全無、人心思秦、反跡顯現。
吳三桂深知,這四句話中每一句都會讓他麵臨萬劫不複的危險,想當初叛變投降本是時事緊急、情非得已的權宜之計,本來自己就沒有打算真正投降清廷。隻是後悔身在絳州之時,“爭得娥眉匹馬還”,與圓圓重逢以後,沒有聽她的勸告和清廷決裂。自己轉而接受清廷賜封,成了名符其實的投敵賣國的漢奸,坊間針對他吳三桂的流言蜚語,他已有耳聞,更可怕的是自己的眾將士,對自己怕也難心悅誠服。為此,他決定要找他們好好談談,合計合計軍國大事,以便便宜行事。
這天,人在襄陽的吳三桂,好不容易召集齊了他那一幫大多從關外就一起的心腹將領開會,參加會議的有副將楊坤、參將胡守亮、以及部將郭雲龍、李本深、吳之茂、馬寶、王屏藩、王緒、胡國柱等人,同時還有弱冠之年的長子吳應熊。
一幹人中,楊坤生性最為草率魯莽又沉不住氣,吳三桂剛寒暄幾句,還不及講完眼下形勢,他就“騰”地站起來,對著吳三桂和其餘將領說道:“大帥,各位將軍,最近形勢不妙啊!秦軍厲害,弟兄們連連吃敗仗,像這樣打下去,用不了多久,我們會把老本都打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