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四節)(109)(1 / 3)

(109)

又過了幾天,易銘軍中事務並不多,閑來無事,總往那幾位哥哥處和李千秋處走動,因易銘將魏如是,交與李千秋照看,李千秋府邸裏住著的,除了魏如是,當然還有鄒湘蘭和陶小小。

易銘幾次見了李岩、李仲及李侔,這幾人對城中亂象,無不憂心忡忡。特別李岩,每當言及於此,往往心情抑鬱、長籲短歎、悶悶不樂。他對於易銘及李侔、李仲等,則頗多安排,要他們整肅軍紀,把隊伍管好,要幾個做好萬全準備,萬一生亂,不至於應對失當。

這日易銘帶著周文秀、李馬丁、韓知禮、楊明義及十數個弟兄,過了幾道關卡,到了內城李岩駐地。

李岩、李仲,剛從皇宮出來,正召集李侔、趙龍甲、錢虎乙、孫象丙等議事,見了易銘帶著四人進了院,那趙龍甲等,領了李岩號令,自拱手告辭。偌大的正堂房間內隻留下李仲、李岩、李侔、李千秋和易銘等幾個,李岩亦神神秘秘,叫易銘身邊周文秀、李馬丁、韓知禮、楊明義幾個也退下了,這才讓屋內幾人入座。

易銘剛坐下,李千秋就開始說話了,他問李岩道:“將軍,如何?”

李岩及李仲都搖搖頭,李岩又長歎一聲,繼而說道:“前頭我按與先生商量的意思,向大王建言四事,以為大王會頒下嚴令,照此授行,今日又麵見大王,隻可歎大王對在下意見,似乎不比先前在意了……。”

李仲急問道:“二弟如何與皇上說的?”

李岩又歎了一口氣,自將手中寫好的奏呈,遞與李仲,李仲接過來看了,見上麵寫道:“臣李岩叩首陳言:今京師雖初定,而四方未平,主上天威,未達萬方,微臣建言四事,呈主上聖裁,著及授行。一則掃清大內後,請主上退居公廠。俟工政府修葺灑掃,禮政府擇日率百官迎進大內。決議登極大禮,選定吉期,先命禮政府定儀製,頒示群臣演禮;其二文官追贓,除死難歸降者外,宜分三等,有貪汙者發刑官嚴追,盡產入官。抗命不降者,刑官追贓既完,仍定其罪。其清廉者免刑,聽其自輸助餉;其三各營兵馬仍令退居城外守寨,聽候調遣出征。今主上方登大寶,願以堯舜之仁自愛其身,即以堯舜之德愛及天下。京師百姓熙熙皞皞,方成帝王之治。一切軍兵不宜借住民房,恐失民望;四則各鎮興兵複仇,邊報甚急。國不可一日無君,今擇吉已定,官民仰望登極,若大旱之望雲霓。主上不必興師,但遣官招撫吳鎮,許以封侯吳鎮父子,仍以大國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廟,俾世世朝貢與國同休,則一統之基可成,而幹戈之亂可息矣……。”

李仲看完,又交給李侔,一目十行看了,再交易銘傳閱,未幾都看完,盡皆歎息不已。

李仲一旁說道:“兄長建言之事,本為固國之根本,可主上如何聽不進去?眼下牛金星正鼓噪大王登極,天天在搞什麼登極禮儀,叫來那麼多文官武將,正事不做,就教習什麼登極儀式。”

李岩聽了李仲說話,趕忙說道:“大哥,非常時期,說話要小心一些,當心隔牆有耳。”

這李仲答道:“怕什麼?這天下是弟兄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他牛金星寸功未立,就隻一門心思蒙騙大王,熱衷勸進,大王不知什麼原因,竟然對他言聽計從。這樣下去,如何是好?我聽人說他無非是想當宰相。”

李岩聽了,也不多說,隻將眼光投向李千秋,問道:“為今之計,先生以為如何?”

李千秋先是閉目聽著兩人對話,不置可否,這下見李岩問他,思慮再三,這才不緊不慢說道:“兩位將軍一片赤誠,可惜李自成聽不進去,這絲毫不出意外,都在我預料之中。眼下他醉心於宮中花花世界,可謂紙醉金迷,加上身邊有牛金星這樣的佞臣,所以自進了京城,以為江山易主、天下大定,可以馬放南山、解甲以治了。殊不知吳三桂反複不定、遲遲未降;關外滿清厲兵秣馬、虎視眈眈;而江南半壁,坐山觀望、猶自未定。本來進了京,最當緊的事,就是要嚴肅軍紀、收拾民心、籠絡前朝重臣。對於吳三桂這種手握重兵、驍勇善戰的將領,尤其要不惜代價盡快招撫,方能確保萬全。同時對於已故明皇,以皇帝之禮,隆重安葬,對其太子,大國封之。就即便李自成以為眼下封賞過於厚重,將來天下形勢趨於明朗,四海晏平之際,再予圖之,為時也不晚。可惜李自成終究草寇,粗俗之人,難當大任。我斷言近期必生大亂,所以將軍當做好準備,以防不測。”

李岩不曾料到李千秋會說出這麼一通話來,況且對大順皇帝,缺乏應有尊重,言語間直呼其名、大為不敬。他驚訝之餘,想到眼下形勢,也覺得李千秋所言非虛,所以,李岩心事重重,對李千秋所說,竟不知如何作答。

李侔這時接著話題,說道:“大王住在明皇宮,已經封了宮女竇美儀為妃,就連對高王後,據說也疏遠不少。這汝侯不知接了誰的命令,竟從二十七日開始考掠前明官員,帶著兵丁四處抄家,所得錢財,名義上說充作軍餉,實際上大部分都進了私人腰包。據說規定但凡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五萬三萬不等,道科吏部翰林,五萬三萬一萬,部屬也不下數千。他們還製作了夾棍,木皆棱角分明,以釘相連,被上刑之人,莫不骨碎皮裂,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其狀慘毒,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