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團場沿革
(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
1949年,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為適應大兵團作戰的需要,便於統一指揮,原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教導旅二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團長王季龍,政委王蔔。1949年7月,第一野戰軍改編成兩個兵團,即一、二、七軍組成一兵團;三、四、六軍組成二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歸屬第二兵團序列。1949年8月底,蘭州解放。同年11月,六軍劃歸第一兵團,十六師四十七團隨六軍劃歸第一兵團建製。
1949年9月,十六師四十七團在甘肅張掖與新疆起義部隊(原國民黨一二〇軍二三一師)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獨立師第三團(即獨三團)合編,仍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由王震司令員率領與二軍一起經河西走廊,挺進新疆。1950年3月部隊進疆完畢,分駐哈密、鄯善、吐魯番等地。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第十三團
1953年7月18日,奉師司辦字[1953]50號命令,部隊集體轉業改變番號,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十三團,團長肖鳳瑞,政委李耀亭。
(三)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五師第十三團
1954年10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原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十三團隨農五師轉入生產建設兵團序列,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五師第十三團。
(四)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紅星總場二分場
1957年1月18日,兵團撤銷農五師建製,縮編為紅星總場(副師級)。原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十三團改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紅星總場二分場。
(五)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五師紅星二農場
1959年1月,紅星總場恢複原農五師番號,紅星二分場改為紅星二農場,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五師紅星二農場。
(六)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哈密管理處紅星二場
1963年2月,農五師師部由哈密遷往博樂後,農五師原在哈密的建製改為農五師哈密管理處,紅星二場改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哈密管理處紅星二場。
(七)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後勤部哈密管理處紅星二場
1969年4月1日,兵團黨委決定成立兵團後勤部,將原農五師哈密管理處劃歸兵團後勤部建製,紅星二場全稱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後勤部哈密管理處紅星二場。
(八)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哈密管理處農業二一四團
1970年6月1日,根據兵團統一編製,哈密管理處由兵團直接領導,將原紅星二場和紅星麵粉廠的石灰、芒硝兩個工地合並為農業二一四團,其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哈密管理處農業二一四團。
(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農墾局紅星二場
1975年3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製撤銷。5月,原兵團哈密管理處移交哈密地區統一領導,改稱哈密地區農墾局,二一四團番號改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農墾局紅星二場。
(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紅星二場
1981年12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製恢複。1982年4月1日,哈密地區農墾局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紅星二場番號全稱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紅星二場。
(十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紅星二場
2001年1月31日,經中央和國務院批準,兵團宣布哈密農場管理局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升格為正師級,紅星二場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三師。
二 場屬單位
1949年10月,四十七團部隊整編準備進疆,編製為3個營、12個連及團直6個連隊。
一營轄一連、二連、三連、機炮一連。
二營轄四連、五連、六連、機炮二連。
三營轄七連、八連、九連、機炮三連。
團直屬單位有特務連、偵通連、炮兵連、衛生隊、輪訓隊、運輸連。
四十七團部隊進疆後,分布在哈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迪化(烏魯木齊)、昌吉,主要任務是守備、警戒和清剿股匪。
1951年取消輪訓隊,成立木工隊,增設生產訓練大隊,下設7個中隊;其他建製單位不變。當時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守備、生產(修紅星一渠和種地),一部分部隊繼續追剿殘匪。
1952年1月6日,四十七團奉上級指令整編,“大團改小團”,緊縮機關,充實連隊。撤銷營的建製,將原17個連隊合編為7個連隊。一連由原八連、九連、木工隊組成。二連由原七連、二連及一營營部、機炮一連各一部分組成。三連由原一連、三連及一營營部、機炮一連各一部分組成。特務連由原特務連、偵通連、六連組成。機炮連由原炮兵連、二營機炮連、三營機炮連組成。衛生隊、運輸連編製未變動。同年2月,四十七團成立洋犁訓練班。同年4月3日,四十七團根據十六師命令,恢複營的建製。一、二、三連為第一營。四、五、六連為第二營。原四十六團運輸連編為四十七團七連,該團運輸連編為八連,原四十八團運輸連編為九連,師部後勤駱駝隊編為十連,組建成第三營。另設立學生隊(臨時)。
1953年2月,四十七團奉十六師命令取消三營建製,將原七連編為十六師運輸隊、原八連編為四十六團運輸隊、原九連編為四十八團運輸隊。
1953年3月27日,十六師生產大隊7個中隊歸四十七團管理。根據7月18日師司辦字[1953]50號命令,同年7月24日,十六師四十七團更名為農五師十三團。將該團特務連改編為七連。下半年農五師在十三團成立試驗場,其行政歸十三團領導,全團設2個營、7個連。一營轄一、二、三連,二營轄四、五、六、七連,衛生隊由團部管轄。同年11月,十三團在桃樹園成立養牛場,歸團供給處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