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二場的前身是一支英雄的戰鬥部隊,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力克內外之敵,功勳卓著。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粉碎了日偽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被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授予紅星部的光榮稱號。“艱苦奮鬥、一往無前”是紅星部的戰鬥精神。
1953年7月,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命令集體轉業。屯田守邊,團結新疆各族人民,為開發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做出了貢獻。
紅星二場的前輩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用最落後的生產工具,硬是憑著戰士的雙手、肩膀,憑著頑強的革命意誌,用汗水、鮮血、生命在亙古荒原上戰天鬥地、劈山開石、修渠引水、治理鹽堿。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穩產高產田,為農場生產了大量的糧食、棉花、油料、瓜果、化工原料等,大力支援祖國邊疆和內地的社會主義建設。
1962年5月,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兵團第一政委王恩茂視察紅星二場。王恩茂書記看了三連東一支東四鬥的“標準田”,仔細地詢問了管理情況、技術措施,他表揚了紅星二場同誌們的艱苦奮鬥、治理鹽堿、精耕細作奪取豐產的革命精神。
1964年春天,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屆第三次黨代表大會上,紅星二場副場長王耀群向大會作了《關於紅星二場創小麥高產穩產的彙報》。王恩茂書記在總結發言中讚揚了紅星二場艱苦奮鬥、埋頭苦幹、不務虛名、講求科學、穩產高產、奮發創業的革命精神。當王恩茂書記講到紅星二場在極為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在特重鹽堿地上洗堿造田、精耕細作、巧繡大田奪取小麥高產的感人事跡時,情不自禁地高呼:“紅星二場萬歲!”
1964年3月25日,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黨委以《新疆的“大寨”——自治區的一麵光輝燦爛的紅旗》批附文件下發。
1964年5月7日,《新疆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長篇通訊《燦爛紅星》。
1964年5月,兵團第二政委張仲翰到紅星二場視察。同年秋天兵團副參謀長陳實到紅星二場視察。兵團領導對紅星二場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指出:豎井排灌是根治鹽堿、開發地下水源、擴大耕地麵積的有力措施。陳實親自到紅星二場的第一口豎井井地視察指導。
上級黨委的關懷,兵團的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溫暖著紅星二場軍墾戰士的心,紅星二場軍墾戰士以百倍的幹勁,使糧食生產節節上升。1965年糧食總產上升234.885萬公斤。1966年糧食總產闖過250萬公斤大關,達到了252.1萬公斤。
1966年4月6日,兵團社會主義教育工作團進點,奪了紅星二場黨委和各級領導的權。執行了“人人過關,家屬也不能放過”的極“左”路線。“社教”工作團剛撤點,“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又無情地向紅星二場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