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休閑的最高境界是精神健康

休閑人物情趣

作者:張琳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親手升起了第一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旗,“八一”軍徽和軍用飛機機徽,也在同一天首次亮相於全世界。北京市航空聯誼會第7任會長李裕是我軍軍用飛機機徽的設計者,他參與設計的軍用飛機機徽,自開國大典受閱飛行起至今,一直沿用於人民空軍、海航和陸航。此外他還擔負了開國大典受閱飛行和防空作戰的地對空指揮任務。近日,筆者再次采訪了《人物》周刊的老朋友、88歲高齡的李裕老師。

老百姓餓著肚子供養我們

李裕老師今年已88歲高齡,但耳聰目明、思維敏捷,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記憶力驚人,看外貌更似花甲之年。筆者對老人的養生之道非常好奇,李老坦言有三個原因,一是底子好,二是勞逸得法,三是保持精神健康。

“我現在的身體之所以比同齡人強,主要是吃老本兒,就是年輕時候的底子打得好,說白了就是強製鍛煉、自覺鍛煉,當年培養出一個飛行員,是用與飛行員身體等重的金子‘堆’起來的,和我同批赴美國培訓的有120多人,經過一年多的訓練、考核、淘汰,最後畢業的僅有20多人,如果不鍛煉、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本錢,早就淘汰了。另外,我們一直吃空軍灶,營養供給充分,即使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在全國人民都吃不飽的情況下,我們都沒受太大影響。當時杭州的條件比較好,在機關工作的人都經常餓得腿腫,連窩窩頭都不管飽,褲帶都鬆了,劉亞樓將軍看誰快不行了就趕快送到杭州,這麼輪流著度過了最艱難時期。我那會兒正在杭州編寫空軍條令,經常能吃上魚,還能買到橘子和香蕉,我舍不得吃,留下點兒帶給老伴和孩子。可春節回家還是被震驚了,發現大家都在啃窩窩頭,我心裏很難過——是老百姓餓著肚子供養著我們呀!是黨和人民時刻嗬護著我們呀!”說到此刻,李裕老師不由得掉下淚來,“其實,空軍夥食標準也有一個發展過程,最早我們在東北老航校也很苦,冬天吃凍白菜、凍白薯。後來從蘇聯引進了相關的製度——嚴格監督飛行員的卡路裏攝入量,有一次打了勝仗,大家高興,吃韭菜餡餃子犒勞自己,可蘇聯營養專家不明白,批評我們說:怎麼能讓飛行員吃草呢?後來經過我們解釋才恍然大悟。當年,空軍灶分大灶、中灶、小灶,或者叫6、7、8號灶,蘇聯人員吃6號灶,飛行員吃7號灶,地勤等人員吃8號灶。空軍由供給製到薪金製,雖然減薪兩次,但還是比較高的。”

“航空活字典”的腦鍛煉

李老說北京電視台的《養生堂》節目,他一直堅持看,“說明現在國家很重視老百姓的養生保健,我自己也從《養生堂》節目中受益不少,比如專家說飲食要少鹽、少油、少糖,還有起床前先做操,我都照著做。我一輩子不抽煙不喝酒,堅持鍛煉,不僅鍛煉身體,還經常做腦鍛煉,就是腦子不能閑,不能停,我每天看報看書,上網瀏覽新聞、與國內外的好友保持聯絡。”怪不得李老有“航空活字典”的美譽。

1984年4月,李裕離休後任北京航空聯誼會副會長,2003年至2005年任會長。他同航聯會員一道,本著友誼、團結、愛國的精神,廣交天下朋友。1991年10月,李裕和他的朋友們邀請330名飛虎隊員來華聯歡、旅遊,尋訪當年戰鬥的足跡,重敘中美兩國人民的戰鬥友情……“離休後,我做了20多年航空界的統一戰線工作,因為台灣、美國的許多飛行員都是我的同學,我現在經常通過網絡視頻與海內外航空界的新朋老友交流。我還整理和編輯了一些中國空軍抗戰和支持中國反法西斯空戰的曆史資料,並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經中央統戰部批準集資在南京修建了一座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在30多塊石碑上刻下了3300多位在中國抗戰時期犧牲的航空英烈的名字,除中國人外,還有2200名美國人,200名蘇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