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銀行如何躲過危機
金融
作者:方斐
近幾年來,銀行股作為一個整體,無論是國有大銀行,還是股份製銀行,以及中小城商行,其估值一直在低位徘徊。除了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分別從資產和負債兩端對其構成嚴重的挑戰外,銀行業隱藏的信用風險一直引而不發,更是市場默默關注的重點,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已定和轉型未果的大勢下,對銀行信用風險的擔憂始終揮之不去。
有人說,中國的銀行業還未經曆一個完整的信用周期風險,也就無法完整地觀察銀行對風險控製的真實能力,這或許是市場對銀行股始終心存疑慮的根本原因。
2011年至今,中國銀行業已經經曆了一輪不小的流動性危機,盡管全局性的係統風險並未發生,但在局部地區的區域性風險不亞於一次中等規模的火山爆發。這裏最有代表性的地區當屬東南沿海,尤其以中小企業高度集中的長三角最為典型。
溫州曾是中國民營經濟的領頭羊,它的中小企業以外向出口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要表現形式。但在2011年下半年開始,流動性危機以溫州中小企業為發端,進而席卷浙江全省乃至整個長三角,浙江區域經濟麵臨較為嚴重的挑戰。
而身處浙江區域經濟風口浪尖的寧波銀行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其股價也受到明顯影響。2011年開始的宏觀調控,尤其是6月溫州中小企業流動性危機爆發後,寧波銀行股價收益率與行業指數收益率之差迅速擴大。2013年下半年“錢荒”導致中小企業流動性再次從緊後,兩者收益率之差再度擴大。
由此可知,寧波銀行股價對流動性、中小企業基本麵極其敏感。因此,觀察寧波銀行在此次流動性危機中的種種表現,可作為中國銀行業在抵禦危機中風控能力高下的一個樣本。
區域經濟特色雙刃劍
在上市銀行中,與南京銀行和北京銀行一樣, 寧波銀行屬於區域性的城商行,隻是它的區域重點在浙江及其周邊地區,與大中銀行相比,其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
目前,寧波銀行在浙江、上海、江蘇、北京、廣東設有10個異地分行,初步完成了對國內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個主要經濟圈的覆蓋。從貸款區域分布來看,2013年底全行貸款總額1712億元,其中51.95%分布於寧波市,11.86%分布於省內其他地區,18.15%分布於江蘇省,另有9.18%、5.10%、3.77%分別分布於上海市、廣東省、北京市,其中江浙滬三省市累計占比91.13%,初步形成了以長三角為主,覆蓋珠三角、環渤海的“一體兩翼”的區域格局。
浙江省及長三角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活躍的地區。寧波銀行發軔於城市信用社,在業務方麵沿襲了早期城信社的經營風格,長期耕耘於區域內的中小企業業務,也是A股上市銀行中最具中小企業業務特色的商業銀行。
寧波銀行原有五個利潤中心,包括公司銀行、零售公司、個人銀行、金融市場和信用卡,新近增加了票據業務、投資銀行、資產托管三個利潤中心,利潤中心總數達到八個。總體而言,寧波銀行的中小企業與零售業務特色鮮明,在行業內具有較大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浙江省是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整體而言,寧波地區區域經濟很大程度上與浙江省類似,一些差異也隻是體現個別細節上。如借助世界級的天然良港優勢,寧波經濟外向程度高於浙江省其他地區,因而受外需波動影響更大。寧波中小企業比省內其他地區發達,企業的規模結構、所有製結構較全省更為均衡,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強。另外,寧波是浙江省居民收入最高的地區,為銀行開展零售業務提供了天然良好的基礎條件。
與上述區域經濟特點相吻合,寧波銀行業務經營也烙上了鮮明的區域特點,以中小企業和零售業務為主,經長時間摸爬滾打,如今其業務模式已比較成熟,這是寧波銀行差異化的經營優勢。不過,這種模式有利也有弊,高度集中的業務區域和業務對象,使寧波銀行業務容易受區域經濟波動的影響,其股價表現也與區域經濟基本麵高度相關。
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浙江區域經濟有其自身鮮明的特點。
首先,浙江經濟長期保持“小政府、大市場”的特點,由於政府幹預少,政府的非稅收類收費較低,為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較大的空間。這得益於1993年國企改革中,浙江進行了最為徹底的私有化改革,使得目前民營企業占據絕對比重。浙江港口優勢突出,經濟外向程度很高,中小企業大多是服務外需的製造業。
“小政府、大市場”的弊端在於,由於政府財力較弱,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共投資不足,基建、衛生、醫療等公共服務相對較落後。整體上看,由於產業發展缺乏規劃,中小企業零散發展,自生自滅,塊狀經濟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轉型升級乏力,抗風險能力較弱。這為流動性危機埋下了伏筆。
從金融角度來看,由於財政實力較弱,財政支持力度較小,使得浙江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是銀行信貸,但由於銀行設置了較多信貸門檻,增加了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成本和難度,從而導致未達銀行信貸服務門檻中小企業的則以非正規金融為主,這也是浙江民間融資較其他地區更為發達的原因之一。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與中小企業的高比重相符,浙江金融體係中銀行業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比重也較高,它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城鄉可自由開辦信用社,並且主要服務中小企業;這批最早開辦的信用社後來很多成長成為包括寧波銀行在內的優秀中小銀行,在中小企業業務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它們的身體裏天生就流淌著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血液。
後來,過於激烈的銀行業競爭,客觀上導致2009年後的過度信貸,釀成中小企業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危機前車之鑒
流動性危機何以發生?對中國銀行業而言,這不亞於一場周期性大考,尤其是對處於危機漩渦中心的區域性銀行來說,它就是一次生死考驗。
2011年,溫州中小企業流動性危機發生的原因很複雜,至今仍有頗多爭論,導火索則是央行於2011年6月治理票據融資亂象,導致大批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一種說法認為其根源是2008年底開始的大規模經濟刺激,當時信貸過度投放,中小企業過度杠杆,短貸長投(期限錯配),投往房地產等領域,最終在銀根收緊後資金鏈斷裂。而後,在歐美經濟危機導致出口放緩、國內GDP增長放緩、貨幣政策持續穩中偏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小企業危機陸續向浙江省內其他地區蔓延,後來則陸續席卷東南沿海各省份,區別隻是程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