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自信
2008年9月,正在美國訪問的王岐山,接到美方通報第二天雷曼即將破產的消息。他立即部署國內金融部門做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各項準備,確保中國經濟金融穩定。
10月6日,中央果斷決策,成立國務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小組,由王岐山擔任組長。在之後召開的多次會議上,王岐山強調,要堅定信心,冷靜觀察,研判形勢,有效應對,努力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麵對這場危機,王岐山始終冷靜清醒。他多次重申: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極為複雜嚴峻,充滿不確定。不確定中可以確定的是,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複蘇低迷將長期化。立足當前,要確保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不平衡的複蘇比平衡的衰退要好。中國“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金融要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堅決守住不發生係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是加快轉變金融業發展方式,調整金融結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前提。“底線論”為中國金融業支起了一把“安全傘”。他還主持建立了金融旬會製度,加強“一行三會”的協調配合,推進金融發展、改革、開放、創新、監管和服務。他經常強調,各部門必須加強基礎工作,切實做到“情況明、數字準、責任清、作風正、工作實”。
2008年,王岐山首次率團赴美主持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針對美國因金融危機引發的貿易保護主義,他即席發表演講:“我這次來美國之前,很多朋友對我說,你要小心,美國的大門就要關上了,因為美國盛行著保護主義。但是,我認識的美國不是這樣的,曆史上的美國就是貿易立國,是一片能夠容納世界各族人民的熱土。”他話鋒一轉:在我訪美的第一站聖路易斯市,矗立著一座巨型拱門,“有框無門”,是當時美國開發西部的起始點,美國應該像這座拱門一樣,永遠開放。
作為分管中國對外經濟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率其工作團隊與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和金磚國家財金領導人以多種形式進行密切的信息溝通,加強形勢研判和對話,在雙邊和多邊領域,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挑戰,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特別是為中國元首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做了卓有成效的準備工作。
真誠為民
王岐山的真誠,來自於他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熱愛。
當年,他作為知青在延安插隊,與當地農民結下深厚的友誼。此後,雖然曆經多個工作崗位,他始終心係農村、農業和廣大農民。上世紀80年代初,他進入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擔任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首任主任,參與農村改革政策的研究和製定,並爭取到3億美元的世界銀行長期優惠貸款,為探索中國農村改革提供資金支持。
在擔任海南省委書記時,王岐山把生態環境保護視為海南發展建設的生命線。他提出以“五網工程加沼氣”為重點內容的“海南島改造論”,把工作重點放到路、水、電、廣電、通信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力爭五到十年,奠定海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堅實基礎。他采取果斷措施,堅決製止水庫汙染、熱帶雨林濫砍濫伐,加強紅樹林生態保護,並拍攝了環保專題片《鬆濤九問》,進行廣泛宣傳。所有這一切都基於他對海南作出的定位:“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全國人民的度假村”。
2006年春節,北京恢複五環路內限製性燃放煙花爆竹。王岐山找到市委宣傳部和市應急辦商議,能否利用手機短信向全體北京市民拜年,在短信中提醒大家,注意煙花爆竹燃放安全。當工作人員把起草好的短信送王岐山審閱時,他親筆將“提醒”改成了“提請”,一字之差,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的尊重。當市民撥打市長熱線反映垃圾問題時,他說:“群眾利益無小事,我這個市長就是要解決好類似垃圾這樣的事關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問題。”
(文章由本刊記者傅禕男根據新華社公開資料整理)
王岐山,男,漢族,1948年7月生,山西天鎮人,1969年1月參加工作,198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北大學曆史係曆史專業畢業,大學普通班學曆,高級經濟師。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