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高麗 為民、務實、清廉(2 / 2)

2007年3月,即將赴任天津的張高麗在山東幹部大會上作告別時,淚水奪眶而出。

很多人還記得他當選山東省長時,曾在人大代表麵前承諾:“一定要保持與老百姓的血肉聯係,當一把雨傘,為老百姓遮風擋雨;當一頭黃牛,為老百姓耕地種田;當一塊石頭,為老百姓鋪路搭橋。”

在山東任上,張高麗在全省領導幹部大會上公開表態承諾:“凡是我的家屬、子女、親戚、朋友到哪個地方去,你們第一不要接待,第二不要給情麵,第三不要辦事,誰給辦事,我就追究誰的責任!我已經要求就此發出通知,一直到縣。”

張高麗在天津連續6年實施20項民心工程,辦成了一批群眾盼望已久、普遍受益的實事好事。據統計,2011年,天津市財政用於民計民生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達76.2%。

在天津期間,“為民、務實、清廉”是張高麗反複闡述的工作要求。

在許多幹部看來,營造充滿激情的幹事創業的環境氛圍,是張高麗激勵調動幹部積極性的一個工作方法。他親力親為,帶頭發揚“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消除幹部的惰性,讓他們都“動起來”。

張高麗常在晚上給區縣、部門領導打電話,詢問工作情況或直接到基層檢查工作。有的地方領導不無詼諧地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張書記晚上打電話,和隨時檢查作業。”張高麗經常隻帶一兩個人深入居民小區、菜市場、公園等地方明察暗訪,直接聽取老百姓的意見,有時乘坐出租車暗訪,有時在街道邊與老大爺下棋,他還召開和網民的對話座談會,親自回複網民的留言,並督導解決問題。

張高麗高標準、高強度的工作風格也讓很多地方幹部頗感壓力。他在山東和天津工作時都開展互看互比互學活動,不聽信彙報,就看實際成果,曾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帶領山東各級主要領導,分兩次走遍了全省17個市中的11個。張高麗每年還帶有關領導幹部到先進省區市學習考察,主動找問題差距,保持清醒頭腦。

農民出身 奮鬥成才

今年兩會期間,張高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本身就是個苦孩子,我的責任是恪盡職守做好工作,老老實實做人,全心全意服務。”有網友評論說,官員記著自己是“苦孩子”,就是記著百姓的艱苦,就是沒有忘記自己是百姓中的一員。

1946年11月,張高麗出生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福建晉江東石潘徑村。他的祖輩都是當地貧苦的農民。他的親兄長現在還在農村,還是農民。

張高麗曾用詩歌描述家鄉:“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那是我可愛的家鄉,綠色田野,銀白浪花,家鄉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美麗的圖畫;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那是我可愛的家鄉,稻穀花香,魚兒滿倉,鄉親是勤勞的人民,勤勞的人民;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那是我可愛的家鄉,百姓囑托,永生難忘,希望是燃燒的火焰,燃燒的火焰……”

張高麗不滿3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和農民一起上山種田下海捕魚,雖然家境十分貧寒,但張高麗自幼拚搏進取,憑著勤學苦讀,他考入了晉江僑聲中學,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廈門大學經濟係。

1970年8月,大學畢業後遭遇“文革”,張高麗被分配到中央大企業石油部茂名石油公司後勤部總倉庫當起重搬運工。那時,他幾乎每天都要去扛水泥,每包50公斤。“文革”結束後,張高麗從公司團委副書記一直升到茂名石油工業公司煉油廠黨委書記。1984年,張高麗以中國石化總公司茂名石油工業公司經理身份兼任茂名市委副書記。第二年,他升任廣東省經濟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張高麗的求學和工作起步階段可謂“艱辛”,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他曾與南開大學師生分享自己的“艱辛”經曆,並將中學時寫的一首詩送給了大家:“人生道路曲折漫長/不能沒有理想/意誌是多麼的重要/當我孤獨無援的時候/它給我力量/它給我希望……”

由於在宏觀經濟方麵的造詣,1999年張高麗被清華大學聘為兼職教授,並被母校廈門大學聘為管理學院院長和教授。

(文章由本刊記者王海珍根據新華社公開資料整理)

張高麗,男,漢族,1946年11月生,福建晉江人,1970年8月參加工作,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廈門大學經濟係計劃統計專業畢業,大學學曆。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