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詞名家係列之一:柳永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2 / 2)

行走在江湖之間,他用獨特的筆法書寫人生旅途中的感悟和困頓。在柳永貧困的生活中,隨時出現的苦難,也在不斷擦拭著他的靈魂,滌清世俗的汙垢,使他的詞曲境界閃耀著感性和靈性,這些在柳永的羈旅詞中得到充分展現。柳永共創作過60首羈旅詞,占其全詞的近四分之一。他喜歡用羈旅詞抒發懷古之誌,將旅途的孤寂淒苦與仕途的失意困頓融合在一起,通過對當年青樓旖旎、詩酒風流的生活回憶,幽怨纏綿地抒發出來,透著濃厚的文人氣質。正如《八聲甘州》中所寫,“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那種高曠古雅情懷的抒發讓人感受到無限的氣象雄闊。當然,旅途中更多的是惆悵和迷茫,如《雪梅香》一詞:“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峰。可惜當年,頓乖雨跡雲蹤。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借描寫蕭瑟的秋景來引發自己的悲秋情緒,而這種場景,更能體現滿腔才華的人走向衰老,年華已逝無可挽回而壯誌未酬的那種悲涼和悲痛。正如葉嘉瑩先生在《唐宋詞十七講》中所說,柳永的這類詞成功的將詞境“從春女善懷過渡到秋士易感”,真正寫出了一個讀書人的悲哀。

他用最淺顯的語言,寫民間的隨意生活。作為仕途失意,一度流落都市的浪子,長期的貧民生活,讓柳永十分了解底層人的生存狀態。他一改文人詞的創作路數,變“雅”為“俗”,滿足市民大眾的審美需求,用他們容易理解的語言、易於接受的表現方式,著力表現他們所熟悉的人物、所關注的情事。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寫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把大眾的苦難和自身的苦難混合起來,於是他的詞便流傳市井,他的詞便經久不衰,被人喜愛,他最終成為了自己境界的王者。劉熙載《藝概》高度評價柳永的文學成就:“耆卿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於敘事,有過前人。”

宋詞被後人分為許多流派,若論婉約,柳永的成就也近乎北鬥泰山。

柳永是仕途的失意者和人生的落魄者,苦難不停磨礪的靈魂,具有更加潔淨更加臨近藝術的靈性,因為在生命的空間受到的傷害和疼痛,在藝術的空間便會給予幾倍的補償和酬惠。政治上的鬱鬱不得誌,命運艱舛的痛苦,倒是成就柳永為一代文學大家。如果他還是擔任那個管理農田開墾的小官,每天帶了人馬勞作經營,繼續被人們稱作“屯田員外郎”,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柳永隻是一個無名的小官僚,中國文學史的煌煌巨頁上,定然不會留下他的成就與美名,人間也不會至今傳誦他的篇章。

我們來重溫一下柳永隨意揮灑的《雨霖鈴》吧,盡管馮金伯在《詞苑萃編》卷二十一中這樣評論:“柳七曉風殘月,謂可令十七八女郎按紅牙檀板歌之。”但正是在這首傳吟千載的詞中,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一個偉大的漂泊的靈魂:

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責任編輯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