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戰略(1)(1 / 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不斷參與世界經濟的大循環,實際上已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受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結束了改革前經濟的“孤島”,時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入世”後,中國的外經貿活動和國際投資、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中國的各種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者附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加快中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我們必須看到,“入世”後,中國經濟參與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既是經濟發展的新契機,又會遇到嚴重的挑戰。所以,有必要認真設計中國“入世,後如了酮蟲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戰略。

一、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潮流

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民族、國家、政治疆界的一種流動和配置現象。它是世界各國經濟進一步走向大開放的表現,全球化使各個國家的經濟活動進一步相互依存、相互依賴和走向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從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就已經產生,馬克思曾經在描述資本主義的國外市場和對外貿易時說:“當資產階級的生產達到很高的發展程度時,它就不可能局限於本國的範圍: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生產並為自己找尋大量推銷產品的國外市場。資本主義國家必須有國外市場,顯然絲毫不違背下述這個規律,即市場不過是商品經濟中社會分工的表現,因而它也和分工一樣能夠無止境地發展。

當然,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經濟全球化的特征並不明顯,其全球化主要表現在西方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經濟的掠奪和市場開拓上,真正的全球化是“二戰”以後逐步形成的。在戰後50年代,經濟國際化的現象日益發展,到80年代後期,在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出現了跨國公司大發展的局麵。許多國家的政府解除政策管製,並鼓勵跨國競爭,從而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如下一些方麵:

l.貿易的全球化

世界許多國家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地進入了世界市場,世界出口貿易的規模越來越大。1950年,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僅為610億美元,1990年達到34470億美元,1998年達到65150億美元,1998年比1958年增加了107倍。從對外貿易係數上看(進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高收入國家1980年的比值為38%,1996年上升到了40%,中等收入國家同期從43%提高到了52%,中低收入國家同期從42%上升到了52%。全球服務貿易所占比重也迅速上升,1980年為17%,目前已接近30%。

2.跨國公司生產與經營的全球化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目前全球跨國公司總數已達6.3萬家,共約70萬家國外分公司。世界外國直接投資在1999年達到8650億美元,2000年已突破1萬億美元。跨國公司的國際性生產推動了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和優化組合,其產值已占全球總產值的25%。在過去的10年裏,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的全球產出和銷售額的增長速度已超過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和世界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專利和許可費用的跨國流動中,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已占總收入的90%。目前,跨國公司正在調整發展戰略,其中有:大規模的定製生產和經營,即圍繞客戶的需求定向生產產品,對客戶提供有價值的個性化服務;規模化戰略,就是把公司的業務歸到最具有競爭能力的行業上,強調核心能力的培養;兼並戰略,即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企業的兼並組合,在本行業關鍵因素上追求全球規模;網絡戰略,就是大力發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使許多大企業逐漸上網;合作競爭戰略,也就是跨國公司既要搞激烈的競爭,又要搞合資、合營、特許經營、戰略聯盟。

3.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1960年國際直接投資流人存量680億美元,1997年已達到34560億美元。另一個表現是國際金融市場交易迅速發展。外彙市場上,1973年每天交易額僅為150億美元,1997年已達14000億美元。在國際借貸市場上,國際銀行淨借貸與世界產值之比,1964年為0.7,1991年已達到16.3。跨國銀行間的債務1976年為4550億美元,1990年已達55600億美元,增加了近12倍。在國際金融資產市場上,國內居民、外國居民間的證券和股權銷售總額與購買同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增長很快,美、法、日等國80年代都低於10%,而1993年,美國為135%,法國為170%,日本為80%。此外,金融機構也出現全球化趨勢,官方性國際機構日益增多,七國集團的金融作用不斷增強,亞太經合組織也在發揮金融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目前有181個成員國,在向成員國提供貸款和緊急資金援助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銀行加強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支持,國際清算銀行的功能進一步強化,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許多資本雄厚的跨國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