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4日,第七屆“中國金融論壇”在廣州隆重舉行。本屆論壇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和廣東省信用社聯合社聯合主辦,《金融時報》社、《中國金融》雜誌社、《金融研究》雜誌社、《南方日報》社、《銀行家》雜誌社等五家媒體協辦。廣東省政府宋海副省長,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張紅宇司長,中國人民銀行調統司常斌副司長,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龔明華副局長,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黃達教授,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丁任重教授,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劉錫良教授,中國社科院王鬆奇研究員,遼寧大學白欽先教授,廣東省信用聯社羅繼東理事長等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的300餘名國內代表出席了論壇。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劍橋大學詹姆斯,莫裏斯(James Mirrlees)教授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徐滇慶教授等國外代表也出席了會議。參加此次會議的還有全國31家省信用聯社及廣東省99家聯社的代表。

本次論壇以“市場化進程中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為主題,采用主會場與分會場結合的方式,兩個分會場分別圍繞“中國農村金融——體製與機製”、“中國農村金融——服務與創新”展開討論。旨在為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加強對農村的金融服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若幹理論探索和支持。會議著重討論了以下議題:

一、市場化進程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及其對農村經濟金融的本質訴求

今天的“三農”,從內涵、目標、政策和標準上,同以往任何時期相比,都是曆史性的轉折,由此,也必然出現一個嶄新的發展期。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能的發展路徑與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其對農村金融帶來的挑戰是什麼?為什麼不能將城市金融移植到農村,而必須重新建立農村金融體係?農村金融在新農村建設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可能發揮什麼作用?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新問題。農村金融體製改革,必須跳出以往的思維定勢,深入探索農村金融體係的曆史任務和市場定位,重新確立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劉錫良教授在主題發言中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在於三個方麵:一是農民如何擺脫小農經濟的範疇,實現資本的集約化經營?二是鄉村如何實現工業化,發展縣域經濟,逐步擴大農民收入的非農業化?三是如何提高農民的組織性,擺脫小農業的鬆散生產狀態?研究農村金融改革的問題,必須從大背景上考慮。現有的大背景是農村問題的社會意義大於經濟意義,現在中國麵臨由工業化向後工業化過渡的新轉折點。還須從農業部門及農村需求的角度研究農村問題。發展農村金融,必須創新理念、深化改革,這要求首先要解放思想,同時還必須尊重基層群眾的創造,如果能夠解放思想,能夠尊重群眾的創造,那麼農村金融一定能逐步跟上。”

二、中國農村金融機製與體製的創新

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政策設計基本遵循了從需求到供給的研究思路,即農村金融改革的重點是規範發展適合農村金融需求特點的金融組織,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作用,建立農村信貸投入穩定增長的機製。在評價過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力圖發現我國農村金融體係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差距,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次上為解除農村金融壓抑提供一個較好的突破點和適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金融發展之路。代表們討論了:現代農業需要什麼樣的金融功能?這些金融功能應由什麼樣的金融機構來承擔?財政、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民間金融的邊界如何劃分?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如何體現?具體來講,農村金融機構的支農功能與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如何進行協調?資本的效率如何體現?商業性金融是否適合農村經濟發展?是否必須發展合作性金融?政府在農村金融體係中的作用是什麼?直接融資市場在農村金融體係中發揮的作用?如何全方位地吸引社會資金的進入,放鬆金融管製,培育競爭性的金融市場,構建一個多層次的動態農村金融體係?在未來的新農村建設中,發展農村金融體係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放寬農村金融管製。解決農村融資問題,中國要建千家村鎮銀行,同時必須重新設立一套新的金融監管體製,以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撬動農村經濟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