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後金融危機時期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問題
會計改革與創新
作者:郭根虎
摘要: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過程中,公允價值暴露出計量不確定性,無法反映事實真相等諸多問題,因此,對於公允價值計量在金融行業的應用產生了一些疑問,本文通過對暴露出來缺陷的分析,提出了後金融危機時期關於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的進一步優化及改善,從而使公允價值計量更好地適應全球金融危機後新地經濟環境體製。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計量
一、公允價值的定義
對於公允價值的定義第一次是在APB在1970年第4號意見書《企業財務報表的基本概念和外幣財務報表》中出現。隨著FASB的成立,對於公允價值的定義進行不斷的修訂,200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或轉移負債支付的價格”。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願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者負債清償的金額”。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自願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
公允價值估計依托於市場信息,信息的可靠程度取決於信息對市場的依賴程度,因此,我國在引入公允價值時,根據對市場信息的依賴程度,將公允價值的估計值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在良好的市場信息的依賴環境下,交易雙方公平﹑公正,則公允價值的估計可利用相同資產或者負債在活躍參照市場上的報價。公允價值估計在這一層次是最優的,可靠性最高。第二層,當市場環境無法符合條件時,應當采用類似資產或負債之間的活躍市場報價經過調整後確定客觀的公允價值估價。第三層,在活躍市場上沒有相同或相似的資產或負債,或者類似的資產或負債之間的差異無法客觀的確定,公允價值的估價可采用與市場法和收益法一致的多種估價技術來估計。
二、公允價值計量優越性表現
由於曆史成本主要是麵對過去企業的投入和產出信息,難以預測未來,在經濟決策時很難利用曆史成本為使用者服務。同時,曆史成本實際上隻是反映過去發生交易或者事項的時點信息,很難與市場價格的變動產生聯係。因此,在有效市場下,公允價值的計量會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1)更符合會計信息相關性原則。會計信息選取會因為不同的使用者而產生不同,對於決策者而言,對未來的信息的預測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麵向過去的曆史信息。因此,公允價值對於決策的有用性高於曆史信息的有用性。(2)及時對企業運營狀況進行反映。為了更好地適應資本市場體係的發展,會計目標的選擇更多的傾向於“決策有用觀”,公允價值更好的貼近資本市場體係,通過對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準確披露,能反映出企業在經營﹑籌資﹑償債等方麵的能力。(3)會計信息質量更加符合外部環境的變化。(4)更符合如今收益本質的要求。(5)促進企業的資本保全。資本貫穿於企業生產的整個過程當中,為了保證企業的持續經營和擴大再生產,企業需要有持續的資本保證,通過公允價值的計量,企業的生產能力是根據市價或者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而確定的。因此,企業可以減輕物價變動帶來的經濟環境的影響。
三、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所扮演的角色
本次金融危機的爆發,造成了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多國的經濟衰退,甚至對我國的經濟體係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全麵影響了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況,學術界針對金融危機進行了激烈的探討,很多學者認為正是由於公允價值計量無法如實地反映資產的客觀現實價值,在市場價值變動的時候造成了金融資產的高估或低估,從而認為公允價值的計量問題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