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實訓與審計實訓教學的無縫對接
財會教育
作者:彭東生 袁紅萍
摘要:高職會計專業的會計實訓和審計實訓是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兩個重要且相關的環節,然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將這兩門實訓課程作為獨立無關的課程開展教學,未能將其整合為有機整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會計專業知識的鞏固和職業能力的提升。筆者結合實際工作,介紹了利用學生會計實訓成果作為審計對象開展審計實訓教學的做法,此舉一方麵訓練了學生的審計工作技能,另一方麵可以檢驗學生會計知識的掌握程度,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糾正錯誤,提升會計職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會計實訓審計實訓教學創新
計實務是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核心課。高職審計實訓是審計實務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麵起重要作用。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強調在課程設計上,要遵循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職業標準相對接。因此,審計實訓教學內容的設計和選取就成為培養學生審計職業能力的關鍵。目前,無論是基於工作過程導向的年度會計報表審計模擬實訓,還是其他形式的個案案例模擬實訓,或電算化審計實訓,都離不開審計對象的選擇問題。從現有文獻來看,有關如何選取審計實訓對象的研究有限,因此本文擬應用係統思考觀,對利用學生會計實訓成果作為審計實訓對象的問題展開探討。
一、高職審計實訓的現狀分析
筆者分析研究了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中高職高專“審計”精品課程,發現我國國家級、省級、校級高職審計實務精品課程都非常重視審計實訓教學。這些精品課程設計的審計實訓形式主要包括:(1)會計報表個別項目審計實訓。即將一個報表項目設計成一個審計案例作為審計對象,其優點是能夠深入會計科目細節開展審計實訓,缺點是每個報表審計項目自成一體、互相獨立,不具有係統性,易導致“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效果,學生審計實訓結束後可能隻掌握了審計知識的一部分。(2)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實訓,這種實訓方法克服了會計報表個別項目審計實訓的缺點,能夠比較全麵係統地幫助學生掌握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全過程,研究和分析會計錯弊行為的現象和本質,培養學生的審計職業能力。(3)會計報表個別項目審計實訓與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實訓的組合。與前兩種形式相比,這種組合結合了兩種審計實訓的優點,克服了審計知識“碎片”化的缺點,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審計能力的培養。這三種審計實訓形式的共同特點是借用“他山之石”的審計材料作為審計實訓對象,培養學生洞察他人會計錯弊的能力。
開展審計實訓,關鍵在於尋求滿足教學要求的審計資料。目前,審計實訓模擬資料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教師收集的企業會計資料,或是公開出版物提供的審計資料,這些資料又分為會計報表個別項目資料和年度會計報表資料。其中,會計報表個別項目資料,如貨幣資金審計資料、應收賬款審計資料等,占大多數,其缺點是包含的審計知識過於個案化,缺乏係統性和整體性;年度會計報表資料,往往包括企業的部分內部控製製度、企業某個或多個月份或全年的財務資料,數據比較全麵,能夠覆蓋大部分審計內容,更加貼近企業實際情況,使用年度會計報表資料開展模擬審計實訓,能夠比較全麵地培養學生年度會計報表審計技能。二是學生會計模擬實訓成果,有的會計實訓資料比較完整,而有的則不夠完善。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選用第一種審計實訓模擬資料開展審計實訓教學,而利用學生會計實訓成果作為審計實訓模擬資料的學校少之又少。
二、會計實訓與審計實訓教學的無縫對接
目前,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都已經開展了會計模擬綜合實訓(以下簡稱“會計實訓”),以培養學生處理會計業務的綜合能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由於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較低、學習習慣不好,學生在會計實訓時易犯各種各樣的會計工作錯誤甚至由於失誤而發生會計舞弊行為。為此,筆者利用學生會計實訓成果作為審計實訓的審計客體開展審計實訓教學,幫助學生發現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了會計實訓與審計實訓教學的無縫對接。而在審計實務課程教學時,則選用“他山之石”的會計報表個別項目案例和企業年度會計報表案例,應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講解審計理論與實務知識,使學生掌握必須具備且充足的審計理論知識,訓練審計操作技能。具體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