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回 南征前的軍事會議(1 / 3)

在聊城第六專區的議事大廳裏,正中央放著幾張桌子,拚成了一個長方形,靠北的牆壁上掛著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旗幟,表示著國共聯合,還有兩張偉人像,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毛澤東,分別代表著重慶和延安的主要領導人。長方形條桌的上首上坐著範築先、李樹椿、張維翰,再往下,就是35個支隊的一些主要領導們。

除了北邊,放偉人像的一麵除外,圍繞著這個中心長方桌,再往旁邊,放著三圈的長條凳,粗糙的長條登上四平八穩,長條凳上坐滿了人,有35個支隊營以上的指揮員,有專區的各個機關負責人,還有國民黨的地方要員和各黨派群眾團體的主要領導人。

主持會議的張維翰看到人員都到齊了,對範築先使了個眼色,範築先點了點頭。

張維翰站了起來,對大家沉穩嚴肅地說:“各位同仁們,各位朋友們,各位支隊領導們,現在,中國又處在了一個關鍵時刻,蔣委員長也來了命令,動員全國的力量進行武漢大會戰。現在首先由山東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第六區遊擊司令員範司令講話。”

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範築先昂頭挺胸地站了起來,捋了捋長長的胡須,環視了底下一圈,然後略微深思了一下,鏗鏘有力地講起來:

“各位黨國精英們,各位軍人們,各位黨派的代表和同仁們,現在中國軍隊正集中所有精華和日軍的主力在武漢展開大會戰,這是繼華北七七事變,上海八一三事變,山西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後的又一次全國性的大戰。武漢是中國的中樞,地處江漢平原,又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彙點,國軍的政府雖然移在重慶,但是武漢駐有絕大多數的重要機關,所以說武漢也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武漢絕不能丟,保衛武漢就是保衛中國……因為這主要是一次軍事會議,所以先請王參謀長講一講國軍和日軍的主要部署,大家考慮一下,怎樣支援武漢大會戰,也請各位發表一下高見。”

王金祥參謀長挺胸凸肚地站了起來,一些參謀人員也掛起了地圖,王金祥有些招搖地站到了地圖前,揮舞著一根杆子,看了大家一眼,然後開始講了起來。

看官要問,王金祥不是因為鴻門宴的事兒,被關了起來,要被槍斃嗎,怎麼又官複原職了呢?說起來,這都是李樹椿、沈鴻烈作怪。王金祥是李樹椿的人,而李樹椿又是沈鴻烈的人,這也叫官官相護,一個繩子上的螞蚱拴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李樹椿就托詞說,槍斃王金祥,沈鴻烈沒有批準,叫他戴罪立功。什麼戴罪立功啊,還不是為他們的利益集團保護了一枚有力的棋子。

範築先也不願意和國民黨的頑固派鬧得太頂,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所以也就放過了這個禍害,讓他繼續以人民為敵。

王金祥指著地圖說道:“先說說日軍,日軍根據大本營的指示,將徐州會戰後正在豫東、皖北地區的第10、第16、第13、第6師轉移南下,集結合肥地區。又從華北及日本國內調遣部隊,以加強華中方麵岡村寧次指揮的第11集團軍,增強逆江作戰兵力。為了進行武漢作戰,日軍大本營在華中地區集中14個師的兵力。直接參加武漢作戰的是第2集團軍和第11集團軍共9個師的兵力,約25萬餘人,以及海軍第3艦隊、航空兵團等,共有各種艦艇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

日軍具體部署為,第11集團軍轄5個師集結九江附近,攻占黃梅、九江,在瑞昌、德安一線依次集中兵力,分兵沿長江及兩岸進攻武漢並切斷粵漢線,迂回武漢以南,從東、東南兩麵合擊武漢。這是日軍的主攻方向。第2集團軍轄4個師在安徽合肥集結,沿大別山向武漢推進,進攻信陽,切斷平漢線,從北麵包圍武漢,進行配合作戰。日軍派遣軍直轄3個飛行團協同陸軍作戰,海軍第3艦隊溯江西上,掩護並配合陸軍攻占沿江要塞,攻取武漢。

再說說國軍的部署。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部退守在鄂豫皖邊境大別山一帶。第3戰區顧祝同所部駐守九江以下的長江南岸一帶,另外再新編第9戰區,以第5、第9兩個戰區保衛武漢。新編的第9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主要防禦鄱陽湖西岸及田家鎮要塞以東地區,防止敵人突破沿江防禦陣地。

國軍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及海空軍,總計14個集團軍、47個軍,120餘個師,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艘,總兵力近100萬人。各兵團部隊自6月開始分別利用鄱陽湖、大別山脈、幕阜山脈和長江兩岸的山川湖澤等天然屏障,加緊構築工事,進行防禦準備,蘇聯的援華誌願航空大隊也參加了這次會戰。”

王金祥講完了,很有信心地撇了撇嘴,對自己的這次講演有點兒洋洋自得,心裏想,看我對全局把握得多麼透徹啊。他就沒有想到,這是範築先給了他的又一次機會,也想借此平衡一下兩派緊張的關係,為以後兩派的共同進步,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範築先對大家說:“各位軍官們,各位軍事專家們,大家就發表一下自己的高見吧,怎麼樣才能更好地支援武漢大會戰呢?有什麼好的想法,統統地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