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上海128事變以後,第3艦隊備受重視,很快進入全盛時期。它也因為日軍宣傳軍國主義的電影《揚子江艦隊》而稱為揚子江艦隊,名氣很大。
但實際第3艦隊中的第10戰隊的航母,重型巡洋艦隻能在長江口作戰,根本無法進入長江內陸。隻有第11戰隊的內河艦隊才可以有效的趕赴武漢一線的江麵作戰,其實所謂的揚子江艦隊主要指的就是第11戰隊。
在128事變以後,日軍深感內河艦隊的重要性,再次新建了第四代2艘1100噸的大型內河炮艦,用來替換第一代的伏見號和隅田號。同時,日軍又建造了2艘300噸的較小軍艦,性能也比上一代大幅度提高。
此時日軍造艦技術已經今非昔比,大型軍艦完全采用重油作為燃料,最高時速高達20節,續航能力250海裏。這兩艘均裝備120毫米高平兩用重炮3門之多,另外 1門25毫米速射高炮和3挺重機槍。
此次武漢會戰由於關係到日本帝國未來的命運,第3艦隊再次得到增強,一共配備大小炮艦炮艇,以及支援船隻共120艘之多。
其核心作戰力量仍然是第3艦隊第11戰隊的幾十艘內河戰艦,他們在最前線作戰。噸位較大的驅逐艦不敢隨便前進,可以作為後方的火力支援。
此時,中國的民國海軍哪裏去了呢?
此時民國海軍已經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基本覆滅,隻剩下一些老舊不堪的輕型軍艦,總數隻有30多艘。
到了連建於1910年,到此時已經有28年服役史,排水量僅僅850噸的中山艦,居然成為民國海軍最大的軍艦。
除此以外 ,國軍隻剩下一點炮艇和魚雷艇,這就是國軍的全部力量了。
所以說,中日海軍力量極為懸殊,加上日本空軍在長江上的肆虐,中國海軍根本無法和日軍正麵對戰。
國軍對田家鎮要塞的防禦,可謂極為重視!
作為防禦一方,國軍自然要借助地形修建陸地和江岸防禦工事,如果能修建堅固的要塞 自然是最好的。
田家鎮要塞群在七七事變之前幾個月就開始修建,到武漢會戰爆發之前已經修建了整整一年時間,包括長江北岸的田家鎮要塞,長江南岸的富池口要塞,半壁山要塞,一共三個要塞。
要塞群配備火炮,其中田家鎮和富池口兩個炮台各裝有從德國進口的FH 18 105毫米口徑要塞炮8門,這是當時中國口徑最大,威力也最大的要塞炮。
半壁山要塞也有德國105榴彈炮6門,還有75毫米高射炮4門。
三個要塞的100毫米以上重炮有22門,形成一個還算強大的火炮網,就算是安宅號這樣的大型內河戰艦,也不敢隨便突進了。105毫米火炮是可以重創日軍這種1000噸位的軍艦的,至於200、300噸的日艦就更別說了。
遺憾的是,陸地要塞就算再堅固,畢竟是固定不動的,很難在日軍軍艦重炮和轟炸機中型炸彈的打擊下,長期堅持作戰。換句話說,光靠固定要塞炮肯定是不行的,必須以機動炮兵給予增強。
機動炮兵是移動的,不容易被日軍定位消滅,生存能力比較強。
鑒於此,白崇禧在得到蔣介石的許可,給田家鎮要塞配備了所謂的田家鎮遊動炮兵,江防部隊野炮2個營:共裝備有日造31式野炮8門,奧地利造史高德野炮2門,東北沈陽兵工廠仿造14式77毫米野炮12門。
另還有105毫米輕榴彈炮4門,20毫米高射炮4門,37毫米反坦克炮6門。
雖然白崇禧已經砸鍋賣鐵用盡了戰區所有的重武器,可惜這些機動火炮口徑都很小,不足以給日本軍艦造成致命傷,頂多給日軍造成一些威脅而已。
長江中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作戰,其實這次海軍作戰早就開始了。
當時民國海軍殘餘的30多艘軍艦全部投入武漢會戰中,但在之前的作戰中,中國抗戰前僅有的11艘大型軍艦已經全部沉沒或者自沉,現有的都是一些中小型軍艦,甚至魚雷艇,實力同日軍第3艦隊簡直無法相比。
當時民國海軍總司令陳紹寬認為,如果正麵和日軍對抗,這30多艘艦船恐怕連3天都堅持不下來,更不會給日軍艦隊造成任何威脅。
在馬當要塞,湖口要塞,和九江要塞爭奪戰期間,國軍海空軍已經用盡全力和日本海軍決戰。
根據日軍統計,從馬當到九江短短80海裏的長江航道上,日本第3艦隊共掃清水雷590枚,同岸上江防炮和要塞炮戰鬥29次,同國軍空軍轟炸部隊交戰183架次,另外還同國軍海軍交手十幾次。
中國海軍當時還有兩大殺手鐧,那就是水雷和漂雷。